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489828
大小:2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09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作者姓名李贵民学校莘县魏庄乡初级中学学科语文年级/班级八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名称《我的母亲》上课时间12.3学生人数66单元背景单元学习概述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五篇课文,以人生为主题,均是名家之作,他们或追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学习本文,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人生的体悟与观察,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同时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也是这篇课文向课外的延伸。 课时设计说明本课的知识点主要包括:概括内容、体会情感、
2、品味语言,其中品味语言从品味细节描写和推敲词句两方面入手。根据课标要求,“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注重朗读教学”。主要分为前置自学、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等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口语表达和小组合作能力,同时将知识进一步深化拓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学情分析初二下册第二单元曾学过写人记叙文,重点是了解叙述、描写的功能,对记叙文的语言只做初步了解。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语言自然朴实,是品味的重点。但由于时代背景与学
3、生生活相隔较远,学生受年龄的限制,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作适时的引导。中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逆反心理较重,往往把母亲的嘱咐当成唠叨。借助本文,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品味语句,能通过典型事例概括母亲的优秀品格。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反复诵读,理解母亲的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伟大的母爱,从而理解和关爱自己的母亲。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理解母亲形象,体会伟大的母爱,并理解和关爱自己的母亲。朗读课文,品味语句
4、,能通过典型事例概括母亲的优秀品格。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反复诵读,理解母亲的形象。教学过程(可续行)学习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评价及技术应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欣赏歌曲,在歌曲中感受母爱。《懂你》是电影《九香》的插曲,这是电影中一幕经典的镜头:母亲舔碗。一个母亲独自扶养五个孩子,由于生活贫困,连饭都不够吃,母亲把饭留给了孩子,饥肠辘辘的她却在孩子睡着后舔孩子吃完的饭碗。是母亲,撑起我们成长的丽日蓝天;是母爱,伴随我们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今天我们再走近另一位伟大的母亲,再听一首母爱的颂
5、歌。(1、课前播放满文军的《懂你》,并出示歌词,学生欣赏歌曲,在歌曲中感受母爱。2、播放电影《九香》“母亲舔碗”的镜头。 整体感知,初识母亲不易的生活:自主学习:文中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适时指导学生概括总结。课件展示问题文本细读,理解母亲性格,体会作者情感。1、别样的胡适(约8分钟)多媒体课件展示搜集的胡适相关资料。 找出文中母亲的哭,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母亲对儿子的严与慈,母亲在处理家庭关系时表现的隐忍,母亲在受到侮辱时表现出的刚气。通过品味细节描写和推敲重点字词来体会
6、。问题设计:(1)、展示搜集的胡适相关资料。(2)、谈一下你从文中了解到的胡适。2、别样的母亲:(约16分钟)小组合作探究:试分析文中母亲的几次“哭”,从中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3、别样的情感:(约6分钟)胡适在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成功了,可是在胡适事业刚刚有成时,苦命的母亲却去世了。胡适是遗憾的,母亲死前未能相见,胡适是悲痛的,在回家奔丧途中他写下了沉甸甸的的文字《先行母述》:“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1)从《先行母述》中体会作者情感
7、。(2)读文章最后一句,体会感激、敬仰之情。(3)串读文章关键句子,深入体会胡适的情感。(板书:感激、敬仰) 拓展延伸推荐优秀书目推荐书目: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请你用最喜欢的方式表达你的阅读感受,也可以是对自己的母亲爱的表达。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课后反思《我的母亲》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追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的文章,人文内涵丰富。 在讲授这一课前,我和同学科的老师对这一课进行了集体备课,达成了共识,课堂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
8、在课堂上我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比如,导入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如果让他们来写这篇作文会如何做,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拿自己的构思与课文进行比较,可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 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我没有想展现太多的东西,只把理清思路作为重点,以此引出对母亲性格特征的把握。这样,课堂上出现一个主问题,便于学生对课堂的把握,便于学生的理解。也避免了课堂上讲的东西过多,学生什么都设计了,最后也什么都没有弄明白。 在学生的回答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