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400301
大小:468.5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20-03-08
《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痰鸣气喘疾病哮指声响言.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概述一、概念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痰鸣气喘疾病。哮指声响言,喘指气息言。临床以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痰鸣,呼气延长;严重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唇口青紫为特征。概述二、发病特点季节年龄病史预后病名首见于《丹溪心法·喘论》概述三、古代文献概述四、中西医互参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因病机肺、脾、肾三脏不足痰饮留伏(宿痰)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嗜食咸酸肺失宣肃肺气不利引动伏痰痰气交阻于气道痰随气升气因痰阻气机升降不利哮喘发作期缓解期痰饮留伏未动肺、脾、肾三脏虚损病因病机外感风寒内伤生冷阳虚,寒痰内伏寒性哮喘外感风热风寒化热阴虚,痰热内
2、伏热性哮喘外寒未解内热已起外寒内热痰饮壅肺肾阳虚衰肺实肾虚发作期病因病机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肺肾阴虚缓解期辩证论治发作期缓解期扶正而治其本攻邪以治其标治疗原则症状寒性哮喘治则方药咳嗽气喘,喉间哮鸣,痰多白沫形寒肢冷,鼻流清涕,面色淡白,恶寒无汗,舌淡红,苔白滑,脉浮滑。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辩证论治发作期症状热性哮喘发作期治则方药咳嗽喘息,喉间哮吼痰鸣,咯痰稠黄,身热,面赤,口干,咽红,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清肺涤痰,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加减辩证论治症状外寒内热治则方药咳嗽喘促,痰鸣,咯痰黏稠色黄,鼻塞流清
3、涕,或恶寒发热,口渴,便干,尿黄舌红,苔白,脉滑数或浮紧解表清里,定喘止咳大青龙汤加减发作期辩证论治症状肺实肾虚治则方药病程较长,哮喘持续不已,畏寒肢冷,神疲纳呆,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腻,脉细弱。泻肺补肾,标本兼顾偏于上盛者——苏子降气汤加减偏于下虚者——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加减发作期辩证论治症状肺脾气虚缓解期治则方药多反复感冒,气短自汗,咳嗽无力,神疲懒言,形瘦纳差,面白少华,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健脾益气,补肺固表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辩证论治症状脾肾阳虚治则方药动则喘促咳嗽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脚软无力,腹胀纳差,大便溏泄,舌
4、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健脾温肾,固摄纳气金匮肾气丸加减缓解期辩证论治症状肺肾阴虚治则方药咳嗽喘促时作,面色潮红,夜间盗汗,手足心热,夜尿多,舌质红,苔花剥,脉细数。养阴清热,补益肺肾麦味地黄丸加减缓解期辩证论治西医部分哮喘概念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患,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多种刺激因素时,气道发生阻塞和气流受限,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20
5、04年定义西医部分病因病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特应性体质通过多基因以一种复杂方式进行遗传接触或吸入过敏原呼吸道感染过度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西医部分发病机制气道慢性(变应性)炎症是哮喘的基本病变,由此引起的气流受限,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的基本特征。西医部分病理变化哮喘的本质=气道炎症+平滑肌痉挛平滑肌上皮肺泡隔健康人的气道上皮脱落,受损炎症,水肿哮喘病人的气道平滑肌痉挛粘液,血浆渗出西医部分辅助检查血常规X线检查肺功能皮肤试验IgE的测定血气分析多数血常规正常,但部分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多数透明度增高;缓解期大多正常FEV1;PEF用可疑的抗原作皮肤试
6、验有助于明确过敏原对过敏原特异性IgE进行定性检测监测PaO2、PaCO2及血pH西医部分诊断※儿童哮喘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下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支气管舒张剂有显著疗效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儿,同时在肺部闻及哮鸣音者,可酌情采用支气管舒张试验协助诊断,若阳性可诊断为哮喘西医部分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持续咳嗽>1月,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运动、遇冷空气或嗅到特殊气味后加重,痰少,支
7、气管舒张剂诊断性治疗可使咳嗽发作缓解(基本诊断条件)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家族哮喘史,过敏原(变应原)检测阳性可作辅助诊断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西医部分哮喘危重状态的治疗一般性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体位清理气道分泌物勿用超声雾化吸入祛痰药物西医部分哮喘危重状态的治疗吸氧湿化不宜用氧气涵面罩吸O2浓度不要过高维持SaO2>92%西医部分哮喘危重状态的治疗镇静水合氯荃安定对未做气管插管者,慎用镇静剂西医部分哮喘危重状态的治疗用药吸入治疗静脉用药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氨茶碱预防与调护预防与调护避免接触
8、过敏原注意气候变化加强自我管理教育谢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