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发言材料.doc

初高中衔接发言材料.doc

ID:50267382

大小:41.02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07

初高中衔接发言材料.doc_第1页
初高中衔接发言材料.doc_第2页
初高中衔接发言材料.doc_第3页
初高中衔接发言材料.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初高中衔接发言材料.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初高中衔接-初中物理力学部分教学策略在高中教学时,经常听到同学们说初中物理很简单,高中物理好难,高中物理听得懂但用不来,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最近两年,在负责高中教学的同时还担任了初中两个班的物理教学,这正好给了我一个可以解决这问题的机会,最后我才发现这问题的根源在于初高中物理的衔接上。初、高中物理在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初中物理课本重现象,且探讨的物理现象(或过程)较简单,多数为学生所熟悉的物理现象。认知特点为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而高中物理重视现象的本质,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抽象,一般为学生所不熟悉的物理情景。认知特点表现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且物理问题的解决以

2、定量分析为主。可以说初、高中物理课本在知识安排上出现的台阶很大。所以搞好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学生学习的台阶,使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成为初高中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今天我有机会与大家共同探讨初高中衔接之初中物理力学部分教学策略问题,若有不全面或您觉得不妥的地方,请各位同行多指正。一、初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直接衔接的知识点初中物理(力学)高中物理(力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二力平衡多力的平衡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一

3、、二、三定律)功和机械能功、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从最近三年的中考、高考题可看出,中考题的压轴题都涉及高中阶段的基础知识,而这些知识在初中教材中没有专门提出来。高考题中有一些问题只是在初中问题的基础上向前延伸了一小步。如果各位物理老师在进行初中和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好物理知识的衔接,对中考和高考一定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二、教师在教学中的几点建议1、了解初高中教学大纲,对知识点略做适当拓展初中教师不仅要熟悉初中物理的课程标准,还要积极主动去了解高中物理的教学要求。在了解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各知识点的联系,各个知识点在初高中的要求有什么区别。例如在运动学中,初中牵涉到的物理量有速度(实际

4、上是速率)、路程、时间,这几个物理量都是标量;而高中物理牵涉到的物理量有位移、时间、速度、加速度,其中位移、速度、加速度是矢量。这几个物理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初中教学时就要注意打好扎实的基础,如在讲解“路程”时,强调路程是物体经历的轨迹的长度,略提一下路程不是初末两点间之间的距离,那是高中要学的另一个物理量(位移),这样为高中讲解“位移”做了铺垫;在讲解习题时要培养学生画示意图,把运动过程分析透彻,运动过程中各个物理量的变化的等等,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解题能力;再例如讲解二力平衡时,略提一下不共线的三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还能平衡吗?又该怎么处理呢?为高中讲共点力的平衡

5、和牛顿第二定律埋下了伏笔。再例如讲解公的公式时强调力的方向和运动的方向要一致,设问如果力的方向和运动的方向不一致呢?做功情况又怎样?为推导高中的功的一般式打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学法引导和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能力较强的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能顺利进入物理学习状态,而在初中靠死记硬背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在物理学习中逐渐掉队。由此可见,解决“衔接”问题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能力。首先,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在完成课本上现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以外,还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尽可能多做一些演示实验,

6、安排、指导学生课外实验,小实验,让他们动手,动脑,再引导他们分析讨论,从中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认识,锻炼其思维能力.在初高中都有探索性实验,在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他们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其次,教学中注重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具体问题中要强调对物理过程的分析物理学研究的方法很多,像理想化模型法(光线、磁感线、质点、单摆、自由落体运动、电场线)、等效替代法(天平测质量、力的合成和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图像法(匀速直线运动图象、电流与电压关系图象、质量与体

7、积关系图象)、控制变量法(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蒸发的影响因素)、类比法(电流与水流、电压与水压)、假设法(对静摩擦力的分析)、推理法(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等,教学时加强物理学方法的传授,使学生体会物理思想和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对于具体的物理问题要重视分析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最难的题是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