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948087
大小:18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03
《直线运动图象问题例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直线运动图象问题例析图象是表示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直观地反映物理量间变化的函数关系,形象描述物理现象。近年来,高考命题对图象问题的考查数量大形式多。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中,大量的问题以图象的形式来反映,因此笔者认为在高考中图象问题不会减少。本文就近年高考中出现的有关直线运动图象问题做以归类分析。一.直接通过图象求力学量,如位移﹑平均速度﹑加速度等。1.(2010广东)17.如图是某质点运动的速度图像,由图像可得是A.0~1s内的平均速度是2m/sB.0~2s内的位移大小是3mC.0~1s内的加速度大于2~4s内的加速度D.0
2、~1s内的运动方向与2~4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解析:首先要明确速度图象所反映的意义:图象中线段的中点﹑斜率﹑面积等的物理意义要知道,还要清楚物理量正负号的含义。本题考查识图的基本功,相应的考查了基本概念。答案:BC二.对实验和实际运动的考查2.(2009江苏)4.在无风的情况下,跳伞运动员从水平飞行的飞机上跳伞,下落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下列描绘下落速度的水平分量大小vx、竖直分量大小vy与时间t的图像,可能正确的是vxtOvytOvxtOvytOA.B.C.D7解析:本题考查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发挥空间思维能力的同时
3、去分析阻力随速度而减小,加速度跟随变化,斜率也在变化。答案:B3.(2009广东)17.一个实验小组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使用两条不同的轻质弹簧a和b,得到弹力与弹簧长度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a的原长比b的长B.a的劲度系数比b的大C.a的劲度系数比b的小D.测得的弹力与弹簧长度正比解析:要把具体的操作和图象对应,图象的斜率代表劲度系数,与横轴的交点表示原长,根据F=k(l-l0)可得答案:B.三.根据图象求解研究对象在一比较复杂运动过程中的位移﹑平均速度﹑功等,或比较这些量在不同阶段之间的关系。4.(
4、2010福建)16.质量为2kg的物体静止在足够大的水平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视为相等。从t=0时刻开始,物体受到方向不变、大小呈周期性变化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F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重力加速度取10m/s2,则物体在t=0到t=12s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为K^S*5U.C#A.18mB.54mC.72mD.198m7解析:拉力只有大于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才会由静止开始运动。K^S*5U.C#0-3s时:F=fmax,物体保持静止,s1=0;3-6s时:F>fmax,物体由静止开始做
5、匀加速直线运动,,v=at=6m/s,,K^S*5U.C#6-9s时:F=f,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s3=vt=6×3=18m,9-12s时:F>f,物体以6m/s为初速度,以2m/s2为加速度继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0-12s内物体的位移为:s=s1+s2+s3+s4=54m,选项B正确。本题关键是弄清该研究对象在前后各阶段的运动关系﹑受力关系﹑时间关系。5.(2008宁夏)18.一滑块在水平地面上沿直线滑行,t=0时其速度为1m/s。从此刻开始滑块运动方向上再施加一水平面作用F,力F和滑块的速度v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别如图a和图b所
6、示。设在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力F对滑块做的功分别为则以下关系正确的是A.B.C.D.解析:随时间各阶段力的比为:1:3:2;位移比为面积比:1:1:2;则功的比为:1:3:4;答案:B。本题利用比例关系较容易。7四.单独对某一定理﹑定律的考查6.(2008上海)8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Ek代表动能,Ep代表势能,h代表下落的距离,以水平地面为零势能面。下列所示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是解析:本题在知识要点上考查机械能守恒定律,但要通过物理代换用函数的性质判断曲线的走向,要能灵活的运用数学方法。答案:B1234t/sF
7、/NO1-17.(2008天津理综)20一个静止的质点,在0~4s时间内受到力F的作用,力的方向始终在同一直线上,力F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则质点在()A.第2s末速度改变方向B.第2s末位移改变方向C.第4s末回到原出发点D.第4s末运动速度为零解析:本题在知识上考查动量定理,在能力考查类比能力,与通过面积求位移相似。.答案:D五.图象的转化t3G/Nt/st0t1t25404904408.(2009广东)8某人在地面上用弹簧秤称得体重为490N。他将弹簧秤移至电梯内称其体重,t0至t3时间段内,弹簧秤的示数如图所示,电梯运行的v-
8、t图可能是(取电梯向上运动的方向为正)vtt0t1t2t3tt1t2vt0t3t1t2vtt0t3t2t3t1vtt0A.B.C.D.7。解析:首先要知道视重与失重和超重的关系,再根据不同阶段受到的力求得加速度,然后利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