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181180
大小:17.17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2-29
《四、二力平衡.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二力平衡说课稿马淑萍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出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力》中的第二节《二力平衡》。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即力的平衡概念、二力平衡条件及其应用。二力平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的平衡状态,是物体受力平衡问题中最简单的一种情况,在力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纽带。这部分内容和方法的学习,关系到学生以后会不会进行受力问题的分析问题。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的
2、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3)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2)学会分析一个物体受几个力及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于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的意识。3、说教学的重难点(1)重点:二力平衡条件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点。(2)难点:力的平衡概念的建立是难点;由于初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处于萌芽状态,对物体
3、受平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断能力比较弱,所以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节的难点。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是一个小的难点。4、说教学器材(1)教师明确:两端带定滑轮的长木板一块、两端带挂钩底部光滑的木块(预先从中间钜开再用胶水轻轻粘上)、若干质量相等或不等的砝码、两只小砝码盘、细线若干。(2)学生思考讨论:两端带定滑轮的长木板一块、硬纸板一块、小剪刀一把、若干质量相等或不等的砝码、两只小砝码盘、细线若干。(3)有关多媒体课件二、说学情(1)学生已有的有关力及运动方面的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2)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
4、理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探究这种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证。(3)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例如:电梯停止在三楼,要使它匀速上升到四楼,所用的拉力必定大于电梯静止时受到的力;当我们推讲桌而推不动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推力小于阻力的原因等。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一个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对平衡力的理解和应用产生思维障碍。三、说教法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①先演示;②安排学生“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实验设计、操作、观察、思考;③学生
5、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再适时地进行点拨。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四、说学法新课程要求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因此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其它任何学习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在实验中,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真正掌握二力平衡知识,安排了几个随堂练习。五、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书包虽然只受两个力的
6、作用为什么会保持静止呢?(2)教师边手拿粉笔盒上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边问学生粉笔盒所处的状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上述两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能把当前的问题同牛顿第一定律联系起来: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处于这两种状态下的物体是不是就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呢?实际上我们在前面强调过:“没有受到外力”还包括合外力为零的情况,即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的情况。实际生活生产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这时物体所受的力就是平衡力,当物体虽然受力但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平衡。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二力平衡内容。
7、用多媒体投影:“力的平衡”,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二力平衡,我们就从这开始。有的同学会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物体的其它状态:例如,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平衡状态吗?显然不是!那么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设置这样的过度语能够为学生探究新知留下悬念,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1、教师首先明确一下课本P48图12.6-1的实验。(这个实验在老版本教材中要求比较高,主要是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一步步得出结论的,缺乏学生参与的活动,体现不出实验过程的学习。在这里
8、教师做演示,目的是能给学生一个示范;有很多的问题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也知道学生的探究活动大多是已知结论的探究,并不是科学家们的那种未知结论的研究。所以演示还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