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610409
大小:66.7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2-26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感寻根之旅.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感寻根之旅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原创:米儿2018 2018年11月间,认真研读楼宇烈先生《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一书。研读过程中,屡屡出现开悟的感触,心中的一些结,一个个被打开,很是畅快,过程及感悟一记,聊作纪念。 因为工作的缘故,最近几年越来越多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读了不少书,也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研究体会出一些东西,但总是感觉抓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与我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一条游龙,始终在我上空盘旋,但却被云遮住一般,我伸手去碰触,只是偶尔会摸到龙须
2、,根本看不见这条龙的真面目。挺着急,但突破无术。 偶然间,在《人民教育》读到一篇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的文章,讲述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文章写得深入浅出,读来颇为过瘾,仿佛一阵风,几乎要吹跑盖住龙的浮云。反复读了几遍,每每都能琢磨出新滋味来,但总觉得还不够过瘾。我心里着急,总想快点看清真龙的样子,于是,上网查阅并购入楼宇烈教授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希望它们成为铁扇公主手中的蒲扇,快速驱逐云朵,让我见到真龙的形态,让我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本书的作用真的有这么大吗?真的!绝无虚言。
3、想透彻理解中国文化,这本《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上三遍,定会让你豁然开朗。 关于"人文" "人文"一词出自《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点就建立在珍重自然的基础之上,自然,即事物的本然状态。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从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可以更好地反映出来。比如,西方是神道的宗教,以神为根本,中国是人道的宗教,以人为根本。中国文化中没有外在的神或造物主,中国家庭、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道德的自觉自律。比如,在西方的生命观里,人
4、是独立的个体,上帝创造了人,人与人之间只有外在的、没有内在的关系;而在中国的生命观里,生命是一代一代相延续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有血脉的联系,彼此之间都是有责任、义务的,中国的生命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小家到大家,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从大家族到家乡,再从家乡到国家都是一个整体。再比如,西方哲学关注的对象是物质,中国哲学关注的对象是人事。物道科学以物为根本,人道科学以人为根本,等等。 看看,中国文化的"人文"情怀在次,很多世间俗事就很好理解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做到了吗?每个人的微信里,是
5、不是都有类似"欢乐大家庭","某家大院","合家欢"等名称的家庭群?拜年、过节串门走亲戚,这些礼俗,无一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色彩的体现。 关于"以人为本" 书里说,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在我以往的认知中,人本主义是的一种学说,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以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及之后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上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的时代背景,为人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区别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和另外一种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人性中一些重要方面,例
6、如"自由意志"和"人的价值"等。 我困惑了,西方传来的人本主义理论,难道源头在中国? 读这本书后,解惑。 书中说,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中国文化中没有一个外在的神或者造物主,中国人的家庭、中国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道德的自觉自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 继续深入,中国人"以史为鉴"、"以天为则",周王朝就已经认识到"天命靡常",《尚书》中记录了周人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认识到决定命运、政权兴亡的不在于外在的力量,而在于人自
7、身德行的好坏。中国古人非常重视修身,《大学》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修身是核心,因此才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主张在行动上、实践上提升自己。 为了不断提升自我德行,就必须防止物欲引诱和腐蚀。荀子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看看,现在流行的自我控制说,自律说,老早就出现了。跟双十一的购物狂剁手一党们说说,"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用心管住五官,用五官管住外物,就成了君子了,要成为一个有独立性、主体
8、性、能动性的人,不应该被物管住。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学智慧的文化,而不是单纯的学知识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创造性体现在实践中,并不追求理论上的日新月异。 关于"读书做人" 在书中,楼教授花很大篇幅讲述读书做人的道理,关于读书的目的,作者认为有三:一是通晓人道,明白事理;二是变化气质,完善人格;三是拓展知识,学习技能。关于读书的次第,推举《中庸》中"博学、审问、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