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ID:47768252

大小:69.8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12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整体把握一、导读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你还喜欢动手实验吗?你喜欢通过实验来印证知识甚至获得知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恭喜你,你已具备当科学家的潜质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大科学家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解释得很清楚。我们不妨来认真阅读他的这篇文章。二、作者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他在美国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向另一个地方,根本得不到任何正规教育。

2、直到12岁,随全家迁往台湾,才进中学读书。他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刻苦钻研,成绩很好。中学毕业后,他只身赴美读大学,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丁肇中选定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1972年他主持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这样比喻:“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粒雨滴,如果其中有一滴有着不同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经过艰苦的努力,1974年11月12日,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的新的基本粒子丁粒子,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

3、界,被称为是“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1977年秋,丁肇中访华并建议派遣中国物理学家参加他的实验小组工作。如今已有上百人去到他的身边。这些人员提高相当快,他非常满意,并寄予厚望。他在一篇自传性的文章特别推崇这样一首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知识要点一、语音1.测量:“liáng”不能念成“liàng”。2.朱熹:“xī”不能念成“xǐ”。3.彷徨:“panghuáng”不能念成“fánghuáng”。4.埋没:“mò”不能念成“měi”。5.肇:zhào。6.诺:“nuò”不能念成“ruò”。二、字形1.一帆风顺:“帆”不能写成“

4、番”。2.彷徨:“彷”不能写成“傍”。3.探察:“察”不能写成“查”。4.不知所措:“措”不能写成“错”。5.密切:“密”不能写成“蜜”。6.真相:“相”不能写成“像”。7.恐慌:“慌”不能写成“荒”。8.激变:“激”不能写成“急”。三、词语1.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2.致知: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致:推极。知:认识。3.彷徨: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4.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5.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6.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7.齐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整顿好。8.正心:

5、心要端正。9.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三、常识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内容分析一、理清文脉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来行文的。开篇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接着阐述格物致知的科学含义。再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格物致知的必要性。结尾再次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二、辨析结构三、探明意旨本文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

6、上的重要性,并联具体实例和自己的实际,提出中心论点: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对于本文的意旨探讨可从下面几方面着手。1.抓住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文章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紧接援引“四书”中“格物致知”来回答这个问题。进而用中国古代王阳明格行与研究科学的人“格竹”着对比,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同时阐述“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最后申进“格物致知”广泛意义。全文始终围绕

7、中心论点展开论述。2.分析文章论据。反例,王阳明缺乏真正的格物致知,所谓“格竹”一无所获,阐述“格物致知”的必要性。作者个人的经历的事实也说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正例,科学的实验事实,论述了“格特致知”的重要意义。这些典型的事例充分证明了“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这个中心论点。3.理解文章的针对性。本文是对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存在问题,即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实验操作,同时也是针对中国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存在弊端。基于此,作者强调“格物致知”的观点,要求通过实验实践,探求客观事物,推动科学发展,丰富中国文化。四、解答问题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

8、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