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微囊藻对枝角类摄食行为影响【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微囊藻对枝角类摄食行为影响摘要:近几十年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我国的淡水湖泊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湖泊富营养化常伴随着夏季蓝藻水华的爆发。微囊藻是蓝藻水华的常见类群。因微囊藻缺乏营养价值并能产生微囊藻毒素(MC),而被认为是对浮游动物有毒害作用的藻类。而枝角类可以摄食水华蓝藻的代表——铜绿微囊藻。因此研究微囊藻对枝角类摄食行为的影响可以为治理水华提供依据。然而枝角类的品种不同,适应温度大小和生理状况,微囊藻的存在状态和数量,光照及试验时间等都会对人为利用枝角类防治富
2、营养化水体、控制蓝藻水华有较大影响,但这一方面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关键词:微囊藻微型裸腹藻摄食枝角类枝角类俗称水溞或红虫,是一类小型的浮游动物,隶属节肢动物门(A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鳃足亚纲(Branchiopoda)、双甲目(Diplostraca)、枝角亚目(Cladocera)[1],枝角类在外观上分节明显,分为头部和躯干部,躯干部由2片甲壳合成壳瓣将整个躯干部包被。枝角类的壳瓣相当于其它甲壳动物的头胸甲。在枝角类的头部具有明显的黑色复眼,一对不断运动的附肢即第
3、二触角,该触角分节明显,枝角类的名称由此而来。大多生活在淡水水域,海洋种类迄今只发现11种,种数虽少,但分布很广,并且数量很大,尤其是在繁殖盛季(主要是夏季),有时可占浮游动物总量的30%或更多[2]。因而通过微囊藻对枝角类摄食的影响的研究来探讨水华蓝对浮游动物的影响机制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部分说明蓝藻水华爆发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期为湖泊的治理和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关于微囊藻对枝角类的毒性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国外已有较为扎实的研究,但不同的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甚至存在严重的冲突。Rohrlac
4、k等[3]认为微囊藻对透明溞摄食过程的抑制要通过降低小颚的运动的频率来实现的,而不涉及到胸肢的敲击和拒食率。Thomson等[4]报道了微囊藻群体对透明溞滤食的直接干扰为堵塞了透明溞的食物槽。Webster和Peters[5],Gliwicz[6]和Porter[7]发现群体微囊藻浓度的增加会降低大型枝角类的滤食率,提高后腹部拒食的频率。总而言之,枝角类既可通过改变壳缝间隙和后腹部的排斥运动选择食粒大小[8],也可根据化学线索选择喜好的食物[9],水华蓝藻能够对枝角类会产生各种不利影响,如降低枝角
5、类的存活率、抑制生长和繁殖、降低摄食率等[10,11,12,13,14,15]。目前微囊藻对枝角类摄取食物的干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滤肢运动的频率;(2)滤食效率;(3)小颗或大领运动的频率;(3)通过小颗或大颗食物的量的增减(4)后腹部拒食的频率。主要影响因素有枝角类的种类,大小和生理状况,食物的类别和数量,温度,光照及试验时间等等。1微囊藻的不同品系对枝角类摄食的影响微囊藻的不同种类之间以及同种的不同株系之间的毒性强度都存在较大差异。在自然水体中,有毒和无毒的株系往往是共存的。微囊藻毒
6、素是造成有毒微囊藻对滤食性无脊椎动物以及一些脊椎动物毒性作用的主要毒素[16]。而在微囊藻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微囊藻毒素一LR。这类物质产生毒性作用的机制是抑制参加新陈代谢的蛋白磷酸酶1和2A的活性[17,18]。然而,也有与之不同的假说,Jungrnann和Benndorf[19]认为造成微囊藻毒性作用的是毒素而不是微囊藻毒素。2微囊藻的数量和形态对枝角类摄食的影响单细胞形式存在的微囊藻和以群体形式存在的微囊藻对枝角类摄食过程的影响是不同的,以单细胞或双细胞形式存在的微囊藻对枝角类的影响主要是通过
7、其毒素实现的,而微囊藻群体则主要是通过对枝角类摄食过程的机械干扰来实现其抑制作用的[20]。室内培养的微囊藻多为单细胞,野外环境下微囊藻通常以群体形式存在于水体中。微囊藻群体的不同形态导致大型枝角类如Daphniaambigua和锯顶低额溞(Simocephalusserrulatus)不同的滤食率,而对小型枝角类如短尾秀体溞(Daphanosamabrachyurum)、方形网纹溞(Ceriodaphniaquadrangula)、长额象鼻溞(Bosminalongirostris)则缺乏影响[
8、21]。Jarvis等[22]研究了不同大小的微囊藻群体对枝角类摄食的影响,发现棘爪网纹溞(Ceriodaphniareticulata)、微型裸腹溞(Moinamicrura)和镰角秀体溞(Daphanosomaexcisum)对微囊藻群体的滤食率比对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的滤食率大,但蚤状溞(Daphniapulex)可以取食60-100μm的微囊藻群体。3枝角类种类和个体大小对摄食微囊藻的影响在1985年,Romanovsky[23]依据生活史的不同将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