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55211
大小:6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7
《浅谈现实性问题解决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现实性问题解决能力徐涤华摘要:现实性问题,就是指必须考虑问题的真实情境才能做出正确解答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生对现实性问题的解决能力,及捉高小学生解决现实性问题的几点建议。关键词:现实性问题文字应用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问题是学生探索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而教学中的文字应用题就是为了训练和提高儿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我们对于这样一个问题肯定不会陌生——“树上有五只鸟,猎人打下一只,问树上还有几只鸟?”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一种做法是,按照数学课堂上教授的“标准”方法解决,很显然,这是个减法问题。然而,这样的做法被认为
2、是不对的,因为有更符合现实情况的另一种做法:树上的鸟听到枪响后都吓跑了,所以树上1只鸟没剩。这个问题常用做“脑筋急转弯”测试。然而很少有小朋友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就做出合理的第二种解答,为什么?下面我们就简要的谈谈,如何让孩子从课堂教学训练出的“标准”思路中解放出來,來一个必要的“转弯”,学会考虑现实情景解决问题。而所谓的现实性问题,就是指必须考虑问题的真实情境才能做出正确解答的问题。一、解决现实性问题能力的缺失及现状文字应用题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最能体现和培养儿童现实性问题的解决能力。解决这样的问题既需要儿童具备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又需要儿童具备处理现实性问题的能力
3、。因此为了发展儿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性问题的能力,文字题的练习和掌握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但实际情况是,经过正规教育的儿童,在解决需要考虑现实情况或现实意义才能正确解决的现实性问题时,却存在着严重的忽视现实情境的倾向。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幸自强对小学4—6年级的202名学生解决现实性问题能力进行了调查。下面是他给出的4个现实性问题的例子:(1)王明和杨文在同一所学校上学,王明住在离校1.7万米的地方,杨文住在离学校8000米的地方。请问王明家和杨文家相距多远?(2)小强有5个朋友,小军有6个朋友。他们决定共同举办一个晚会,于是邀请可所有的朋友,最后所
4、有的朋友都到了。请问有几个朋友参加了他们的晚会?(3)小明跑100米的最好成绩是17秒,请问如果跑1000米需要多长的时间?(4)李师傅想拥有足够长的绳子把相距12米的柱子连接起来,但是他们只有几段1.5米长的短绳子,请问耍将柱子连起来需耍多少段这样的绳了?他的结果表明小学生对现实性问题做出“现实考虑”的比例较低,只有39%,其余的63%的人基木没想到要根据现实情境和生活经验的要求解决这些现实性问题。而且既能够考虑到现实,又能做出正确的“现实解答”的人数更少,只占18%,其余82%的学生只是错误地使用常规方法解决现实性问题。从以上的一些数据也不难看出,现在的小学生对现
5、实问题的解决能力是相对缺乏的。二、学生缺乏解决现实性问题能力的分析通过对这个原因的研究与思考,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文字应用题多是常规问题,对文字题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它的现实性与充分性。文字应用题对数学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对现实和数学之间起到了桥梁的关系。一般来说文字题的设计首先要从考查的数学概念或运算开始,然后选择需要运用这一概念运算现实或者接近现实的情境,从而导致小学生在解决文字应用题时,总是仅套用接近所学知识而进行练习。而需要考虑现实意义或现实情境的相对较少。因此,实际数学中的这类题目多是一些只需直接运用数学规则就能够解决的常规问题,其实耳听为虚
6、忽视现实情境的情况并不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二)、课堂文化中,常进行的是封闭的课堂互动模式现在的教师只是在教“书本上的数学”,而很少把“现实中的数学”W入课堂,在平时的课堂授课模式上也显得很封闭。课堂教学程序通常就是检查作业、讲授新知识,让学生尝试完成练习题,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教师预设好的,可直接控制的,学生没有自己思考、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如果儿童回答问题时考虑了现实情境,而做出了“标准答案”以外的答案,就会认为其“耍小聪明”。从而使许多学生认为,只要是老师给的练习或题目都应该是有答案的。比如说有这样的一个牧羊人问题:畜群中有125只羊和5只狗,请问牧羊人多少岁?测试的结
7、果是出乎意料的,发现多数学生都对此问题进行了冋答,其中一个学生的冋答如下:“125+5=130,太大;125-5=120,也太大;1254-5=25,这个差不多,好,牧羊人25岁。”实质上,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但学生没有考虑现实情境,仅仅依据问题中的数字信息就匆忙做出解答。这样,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就成了机械地应用新学的知识,以寻找“标准答案”为目的,只耍完成即可,其他的思索都是多余的。致使学生产生一种封闭、僵化的思维习惯。(三)、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不能相辅相成在大多数人的思维中,一般认为社会科学是开放的,不断变化的,没有框架的。因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