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599330
大小:242.3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6
《康县毛垭山滑坡成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建材世界2011年第32卷第3期DOI:10.3963/j.ca.42—1783.TU.2011.03.029康县毛垭山滑坡成因分析丁保艳,滕鸿伟(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兰州730050)摘要:通过野外调研,详细分析了毛垭山滑坡的地质环境和滑坡特征,并结合毛垭山滑坡发生的环境特征和过程,研究了毛垭山滑坡发生的原因,分析了滑坡发生的形成机制。关键词:毛垭山滑坡;变形;破坏机制FailureMechanismofMaoyashanLandslideinKangXianGansuDINGBao—yan,TENGHong—wei(ThirdInstituteG
2、eologicalandMineralExplorationofGansuProvincialBureauofGeologyandMineralRosources,Lanzhou730050,China)Abstract:AccordingtOfieldinvestigation,ThispaperresearchedthemechanismofdeformationofMaoyashanland—slideinKangXianGansuonthebasisofstudyinggeologicenvironmentcondition,basicfeatureab
3、outMaoyashanland—slides.Keywords:Maoyashanlandslide;deformation;failuremechanism1工程概况曾经遭受“5.12”汶川大地震重创还未痊愈的甘肃省康县,于2009年又遭受到“7.17”特大暴雨蹂躏,2010年“8.11”暴雨,前后引发、加剧了多处、多种地质灾害。毛垭山滑坡就是其中之一,据实地勘查,毛垭山滑坡于“5.12”汶川大地震时期开始掉岩块,稳定性明显降低。由“7.17”特大暴雨引发,在坡体后缘出现多处裂缝,前缘局部岩土体滑落堆积于坡脚,阻断当地对外交通,2010年8月11日因康县暴雨
4、,导致毛垭山滑坡体失稳,滑坡发生后,滑坡堆积物约6万方,滑坡后缘山体出现较大裂缝,山体下错1一-.1.5m,环弧形裂缝贯通长达120余米,极有可能在近期暴雨影响下导致再次滑坡,直接威胁坡脚下6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经济损失2500万元。2自然地理概况工作区为基岩中山地貌,山体相对高差800~900m,呈现坡陡谷深,地形起伏强烈的地形特征。区内山高坡陡,岩石破碎,受内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使滑坡、崩塌等重力地貌发育,分布在各大支沟两侧,分布面积广。工作区处出露的地层主要有石炭系(C)和第四系。1)石炭系(C)出露于山坡所在的万家大梁山体,岩性主要为中厚层状块灰岩
5、夹板岩、千枚岩和少量砂岩收稿日期:2011-03—20.作者简介:丁保艳(1984一),硕士,助理工程师.E-mail:dimzbaovan606@163.corn108建材世界2011年第32卷第3期等,灰岩节理裂隙发育,分布于山坡体中部。2)第四系(Q):(1)坡积物(Q:1)滑坡体表层和滑体下方耕地表层,主要为粉砂质粘土,含少量碎石。(2)残坡积、滑坡堆积物、崩积物(Q:1_m、Q:“、QFl)分布于山坡,岩性与母岩一致,灰岩分布地段,碎块石粒径较大,成棱角状,粒径10~200cm。工作区位于万家大梁南侧上坡坡脚,位于万家梁南侧断层的上盘,由于断层发育,工
6、作区岩体较为破碎。“5.12”地震后康县地区被国家地震强度区划确定为地震裂度Ⅷ度区,地震动加速度0.29。研究区岩土体类型主要有:1)岩体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调查区岩体为中厚层块状坚硬岩碳酸盐岩岩组,岩体较为破碎,干容重2.71~2.81glcm3,干抗压强度13.4--.100MPa,软化系数0.6~o.9,内聚力0.1~O.2MPa,摩擦角80。~87。。2)土体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工程区内土体根据其成因类型和土体结构可分为粘性土和砂砾土两类。粘土、砂质粘土分布于山坡缓坡地带,厚度较薄,一般为3~5m。斜坡砂砾石由碎石土组成,无风选,磨圆度差,呈棱角状。主要
7、分布于风化强烈的斜坡地带。岩性与母岩一致,且随母岩岩性变化而变化,其物理力学性质差异较大。依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区内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山体斜坡地带。含水层为第四系残坡积碎石土,厚度0.5~5.5m,岩性随母岩岩性变化而变化,透水性较好,下覆基岩是其相对隔水层。该类水主要接受降水补给,自坡体上部由上向下部径流,在低洼处以泉水的形式向沟谷排泄。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枯水期干涸,雨季受降水渗入补给,大量地下水沿基岩顶面运动汇集,降低了该带土的土体强度,易造成滑坡。2)基岩裂隙水其补给来源主要接受降水的渗入补给,补给区与其分
8、布区基本一致。在河(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