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人格障碍病理机制探究进展

青春期人格障碍病理机制探究进展

ID:46487468

大小:66.0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9-11-24

青春期人格障碍病理机制探究进展_第1页
青春期人格障碍病理机制探究进展_第2页
青春期人格障碍病理机制探究进展_第3页
青春期人格障碍病理机制探究进展_第4页
青春期人格障碍病理机制探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青春期人格障碍病理机制探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青春期人格障碍病理机制探究进展【关键词】青春期;人格障碍;机制;综述中图分类号:R749.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11-0859-06以往对成人人格障碍病因学的研究,通常集中于考察早期虐待以及忽视对人格障碍的预测作用,然而从儿童期遭遇不良环境到成年期形成固化的人格障碍,其间历时漫长,个体在青春期社会化过程中各种因素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目前仍不甚明了。对青少年群体的调查发现,符合人格障碍诊断的青少年所占比率与成人相仿,而且人格病理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社会功能[l]o虽然对青春期人格障碍的病理实质仍存在争议[2](人格障碍诊断一般只针

2、对18岁以上成人,但国外对青春期人格病理的研究仍沿用“人格障碍"一词(adolescentpersonalitydisorders),为保持一致性,本研究采用国外研究通用名词的译名:青春期人格障碍),但大部分研究者认为需要关注青少年的人格偏离状况,并认可青少年人格异常与成人人格障碍之间存在一致性,这对人格障碍的病理机制研究是一个重大突破,因为研究者可以将焦点集中于更早期人格症状的影响因素,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人格发展出现异常的复杂机制。当前对于青春期人格障碍病因学的研究,已经涵盖了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先天遗传因素、早期社会环境因素、早期家庭互动以及早期轴I障碍。1青春期

3、人格障碍的遗传性双生子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具有相当比例的遗传成分。正常人格特质的遗传性可以解释个体差异的45%到50%,这表示个体的人格差异中约有50%是遗传影响的结果[3]。由于遗传因素对正常人格的影响如此之大,研究者推测这些因素也很有可能影响人格障碍,目前研究者估计遗传因素可以解释人格障碍总变异的40%到60%[4]。Coolidge等(2001)为调查人格障碍的遗传性[5],对112对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双生子进行研究,其中包括70对同卵双生子和42对异卵双生子。研究发现青春期群体中,所有人格障碍在同卵双生子之间的相关都远高于异卵双生子。12种人格障碍的平均遗传度系数高达

4、0.75,其中依赖型人格障碍和分裂型人格障碍的遗传度系数最高(0.81),最低为偏执型和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0.50)[5]。Jang(1996)发现483对成人双生子的66个人格障碍特质的平均遗传度系数为0.44[6]o这个结果表明青春期人格障碍的个体差异具有很大程度的遗传效应,而且儿童期和青春期的人格障碍的遗传效应与成年期人格障碍特质和正常人格特质的遗传效应相仿,甚至比它们更高。2高危环境因素青春期人格障碍的高遗传性仅能说明一些偏离正常的行为特性可能会随父母基因遗传给后代,而环境因素将对遗传效果的表达起着阻碍或促进作用。如父母患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可通过基因遗传使其后代

5、品行障碍的易感性增强,而家庭环境本身也会增加子女出现行为问题的风险。Cohen(1996)对717名儿童进行为期17年的追踪研究,考察影响成人早期人格障碍的儿童期危险因素,结果发现低水平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福利支持,单亲家庭,父母冲突,父亲或母亲的反社会性,以及父母的疾病和死亡都与后代的人格症状相关(平均相关系数为0.20)[7],早期不良的父母行为将增强成人早期任何一种人格障碍的危险性[8]。2.1不安全依恋对青春期人格障碍的影响英国精神病学家JohnBowlby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依恋理论,他认为婴儿与其照顾者之间会形成一种情感联结,即依恋。依恋作为一种内部工作

6、模式的表征,将母婴关系内化而形成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表象并影响儿童以后的人际关系发展。依恋可以用两个独立维度来衡量:焦虑性维度和回避性维度。焦虑性维度反映个体对分离和抛弃的恐惧,而回避性维度则反映个体对情感亲密和关系依赖的不适应。Bartholomew和Horowitz(1991)利用这2个维度将依恋分成4个重要的类型:过度关注型依恋(高焦虑低回避),恐惧型依恋(高焦虑高回避),拒绝型依恋(低焦虑高回避)和安全依恋(低焦虑低回避)[9]。依恋理论引入临床心理学中的研究集中于考察不安全依恋对个体心理社会适应、人格发展以及精神病理的影响。早期研究已发现不安全依恋与行为抑制是焦虑症

7、状的重要原因[10],不安全依恋也是抑郁的稳定的易感因素[11],此外,不安全依恋型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可能性更高,更容易出现社会适应不良[12]。早期母子互动不良所产生的不安全依恋,是其后成长过程中精神病理发病的广泛基础,因此研究者推测依恋理论也可以帮助理解人格障碍的产生与发展。Brennan和Shaver(1998)对1407名青少年进行调查,以研究11种DSM-III-R人格障碍和依恋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在Bartholomew划分的四种依恋类型当中,恐惧型依恋被试患分裂样型、分裂型、偏执型、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安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