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精品]针灸对面瘫的临床治疗效果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针灸对面瘫的临床治疗效果探析针灸对面瘫的临床治疗效果探析【摘要】目的:对针灸治疗而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接收治疗的63例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双肓法将其分为32例观察组和31例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针灸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o结论:治疗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有效率。【关键词】而瘫针刺灸法疗效面瘫也被称为“歪歪嘴”、“歪嘴巴”,主耍特征为面部表情呈现肌群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主耍临床症状为口眼
2、歪斜,不能完成闭眼、抬眉、鼓腮等动作。临床中主耍包括周围型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笔者对我院收治的32例面瘫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接收治疗的63例而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面神经麻痹》和《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中的诊断标准。运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32例观察组和31例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16〜60岁,平均年龄(35.2±2.4)岁;病程2〜59d,平均病程(30.4±4.5)d;17例左侧面瘫,15例右侧面瘫;对照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17〜61岁,平均年龄
3、(35.4±2.6)岁;病程3〜60d,平均病程(30.6±4.8)d;17例左侧面瘫,14例右侧面瘫;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面瘫部位等资料方面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1]患者主耍伴有以下体征:(1)突然爆发,无前兆;(2)患侧眼脸不能闭合,出现流泪情况,不能皱眉,眼裂增大,无额上皱纹;(3)患者伴有听觉、味觉障碍,乳突部位伴有疼痛现象;(4)患侧鼻唇部位沟痕消失或者变浅;(5)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导致发生的继发性而神经麻痹。1・3方法使用一次性无菌性针灸针,毫针和艾条规格均为0.30mmX50mm;取穴和配穴:(1)取穴:取患者四口穴、攒竹穴、
4、地仓穴、阳口穴、迎香穴、合谷穴、郑车穴、下关穴、歡觸穴以及翳风穴,取合谷穴时,取患者健侧位;其余取穴均取患者患侧位;(2)配穴:根据患者症状进行配穴,如患者鼻唇沟平坦,则增加迎香穴;如患者人中沟歪斜,则配水沟穴;如患者冃赤、迎风流泪,则配睛明穴;如患者舌麻、味觉消失,则配廉泉穴;如患者频唇沟歪斜,则配承浆穴;如患者素体羸弱,则配曲池穴和三里穴。首先取患者仰卧位,使用75%酒精对患者皮肤进行常规消毒,然后使用0.30mmX50mm的毫针运用指切法进针,对各个穴位进行针刺,得气后,每隔十分钟使用平补平泻法进行进针,留针半小吋;在对患者进行针刺的同吋,点燃艾条,使用灸架进行支撑,对翳风穴和下
5、关穴进行针灸,距离穴位约3cm,以局部红晕为标准。患者每H针灸一次,一个疗程为18次;一个疗程后患者休息一天,共两个疗程。1・4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火,面部表情运动两侧无异常,外观止常,且面部肌肉功能均恢复到正常状态;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静态时,患者面部表情无杲常,笑时患者嘴角存在歪斜现象,外观基本恢复止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无缓解,外观基本处于正常状态,动态吋,面部存在明显症状;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存在明显的歪嘴斜眼现象。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
6、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观察组患者痊愈19例,占59.4%,显效8例,占25.0%,有效4例,占12.5%,无效1例,占3.1%,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患者痊愈10例,占32.3%,显效7例,占22.6%,有效3例,占9.7%,无效11例,占35.4%,总有效率为64.6%o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o3•讨论面瘫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可发病于各个年龄段,主要以冬春季节为主。屮医认为其由正气不足、风邪入中经络、脉络空虚以及面部肌肉失养所致。治疗面瘫主要以温经散寒、调整阴阳、开合滕理以及扶助止气为原则。发病前期,面瘫发病为表面,病情较轻,长期发展后,邪气会
7、逐渐深入到体内筋肉中,混合体内痰湿后,最终形成痰瘀内阻症。因此,及早治疗面瘫患者是十分有必要的。治疗急性期面瘫患者主要将驱除邪气为治疗原则,能够有效疏通患者体内的阳明经脉和少阳经脉,最终有效调和气血[2]。有研究表明,对面瘫患者采取针灸治疗,能够增强全身组织和局部组织的代谢,加快循环,改善全身和面部的微循环,进而促进神经功能快速恢复。本组研究中,对患者给予针灸疗法治疗,主要将阳白穴、下关穴、郑车穴、合谷穴以及地仓穴作为主穴位,最终起到行气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