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731852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17
《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嘉峪关市一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5分,40小题,共60分。)1.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2.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定五等之封,凡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3.
2、《寿县志》载:“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吴……占寿地……贞定王二十二年……复入于楚……越二年,秦划江淮及其以南地区为九江郡,置寿春县,为郡治。”对“寿地”沿革理解正确的是A.行政级别由州降县B.诸侯争霸影响地方沿革C.中央集权由强到弱D.贵族政治决定沿革成果4.西周初年,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夫为二佾。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长君,国无定臣”。这一变化根源在
3、于A.礼乐文明崩坏B.井田制度瓦解C.分封制度崩溃D.铁器牛耕使用5.西周初年,周公长子伯禽就封鲁国。《史记•鲁周公世家》说:“鲁有天子之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由此可以得知A.鲁国在西周的地位较为显赫B.西周时期还没有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C.鲁国是西周最大的封国D.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6.“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下列关于这个时代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封
4、制从此退出历史舞台B.摒弃了诸子百家的思想C.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沿用D.士族地主得到较大发展7.清人李富孙指出,封建制使得“诸侯可骄不可叛,故周室得以久安”。秦代废封建改郡县,是“矫一时之弊而适贻后世之害”。对李富孙观点解读正确的是A.封建制优于郡县制B.封建制能保证清朝长治久安C.郡县制毫无进步性D.郡县制是秦朝灭亡主要原因8.中国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在评价某一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
5、此制度A.是由秦始皇最早创立 B.最突出的特点是等级森严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基础9.历史学家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10.西汉
6、初期各郡国举孝廉的人数相同。东汉和帝进行改革,有20万人的郡县每年举孝廉1人,不足20万人的每两年举孝廉1人,不足10万人的每三年举孝廉1人。这反映和帝时的察举制A.限制了王国势力B.增加了选拔人数C.体现了差别平等D.削弱了世家特权11.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除少数机构外,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尚未统一稳定 B.官员队伍的冗杂C.君主专制的加强 D.中央集权的强化 1
7、2.它“是整个文官官僚机构的神经中枢,有权荐举官员,草拟诏书,并奏请皇帝批准,事实上对帝国范围内所有的文职官员的任命都有操控权”,该机构是 A.唐代尚书省 B.元代中书省 C.明代内阁 D.清代军机处13.宋朝许多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往往是朝廷命官,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这在他朝,对于整日被冗杂的政事缠身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与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政策,“吏强官弱”“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有关。上述现象A.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治国传统 B.反映了宋代官僚制度发
8、生变化C.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 D.说明了理学深刻影响宋代科举14.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昌邑王,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需议定后请示皇太后就行了。这实质上反映了A.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D.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15.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增强行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