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314373
大小:903.5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9-11-11
《自源头开始的探索——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导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自源头开始的探索——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导读杨应崧yingsongyang1@hotmail.com2009.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回眸(一)成效1.促进了高职教育理论的广泛学习与研讨;2.普遍增强了质量意识;3.争取了投入,加快了院校建设步伐;4.规范了院校管理;5.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6.引导院校关注并培育自身的特色;7.加强了宏观管理。(二)水平评估存在的不足与问题1.理念亟待更新——宗旨——内涵——创新2.评估目的重心漂移——向“鉴定”(优秀)漂移——向“外延漂移”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回眸(二)水平评估存在的不足与问题3.评
2、估主体——单一——错位(主次)4.评估指标刚性过大强调量化标准,且——未考虑地区差异——未考虑行业、专业差异——未考虑动态发展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回眸(二)水平评估存在的不足与问题5.评估方法刻板——形式过重,导致疲于应付——考察过宽,导致缺少“灵气”——访谈不透,导致缺乏“深度”——缺少“整体”,导致“把脉”不准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回眸6.信息缺陷——缺少原始性——影响可靠性——缺少即时性——影响准确性——缺少动态性——影响指导性——缺少比较性——影响有效性——缺少综合性——影响整体性——缺少透明性——影响自发性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
3、水平评估回眸(二)水平评估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二、新一轮评估工作目标简而言之:三个字1.“引”——引导办学方向、推进教学改革。2.“变”——变“要我评”为“我要评”。3.“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二、新一轮评估工作目标(一)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精神与要求贯穿于整个方案设计,引导高职院校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进行改革与建设。(二)引导学校把注意力集中到内涵建设上来。(三)以分析诊断、促进改革与发展为主要目标,激发学校参与评估的内在需求。(四)引导学校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逐步从规范管理
4、(PDCA)走向知识管理(CCDU)。(五)强化宏观管理和社会监督的效度与力度。二、新一轮评估工作目标(六)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二、新一轮评估工作目标三、启示(一)知识管理(KM)理论的启示1.知识可以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类。2.知识主要来自于经验。3.知识螺旋:SECI(1)隐性知识在知识创新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2)共享、交流、互动是知识创造的推动力。4.知识管理是为了充分利用组织的智力资本、不断提高组织的知识获取、创造、传递与应用(CCDU)的能力,而对组织实施管理的理念与模式。5.在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中,
5、知识的获取、创造、传递与应用都在一个先进的知识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6.“采纳和实施知识管理是企业融入知识经济的关键环节”。(一)知识管理(KM)理论的启示三、启示主要成效区(二)平衡记分卡(BSC)理论的启示1.评估宗旨:“衡量什么,得到什么。”2.评估逻辑:果——因——效。3.指标体系:三、启示关键成功因素主要业绩指标(KRA)(KSF)(KPI)(三)“田园工作”的启示“田园工作”的要点:——强调“整体论”——时间上要求一年以上的周期——空间上限制在一个有限的区域——技巧上要求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理论概括上要求由具体经验事实上升为一般性的理论三、启示(一)由使命(各方
6、需求)确定主要目标区(KRA)1.高职院校主要的利益相关方:学生、教职工、举办者、用人单位、家长、政府(社区)。前三个在学校内部,后三个在学校外部。2.主要成效区(KRA):成果(S)培养过程与管理(P&M)学习与创新(L&I)资源(R)四、思路(二)由“果—因—效”逻辑建立评估指标体系1.指标体系的特点:(1)立足点不在评估对象的上面或者外面,而是在它的里面。(2)评估双方的注意力都容易集中于对内涵的发掘和机制的探索上。四、思路(二)由“果—因—效”逻辑建立评估指标体系1.指标体系的特点:(3)指标体系的形成过程决定了评估主体的多元化。(4)因为抓住了关键、要害和内在逻辑
7、,因此省时、省力、简捷、有效。(5)因为以“采集平台”为基础,减少了评估双方的随意性,提高了评估结论的收敛性。四、思路(三)在“PDCA”基础上搭建知识管理平台四、思路1.大大提高信息的即时性、原始性和公开性。从而,从根本上提高鉴定、诊断的准确性。大大减少评估前的材料准备工作量。2.引导院校逐步将日常管理从建立“戴明循环(PDCA)”向建立“知识创新循环(CCDU)”的方向提升。3.大大加快院校内部和院校之间信息交流的速度与深度,使得比较交流成为促进院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动力源。4.有利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利益相关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