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999260
大小:139.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11-07
《钱钟书翻译思想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钱钟书翻译思想——之浅析个人简介翻译思想翻译风格翻译效果个人简介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字哲良,默存,号槐聚,中国江苏无锡人,中国作家、文学研究家。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德语,亦懂拉丁文、意文等。台湾著名作家兼讲座教授余光中分析当代中文时,常称道钱西学列于中国人之第一流,两岸三地之作家如陶杰、宋淇,行文之时,亦多交许赞之。钱氏于中文一面,文言文、白话文皆精,可谓集古今中外学问之智慧熔炉。诱”、“讹”、“化”的翻译思想钱钟书用“诱”、“讹”、“化”三字对翻译的性质、功用
2、、易犯的毛病和理想的最高境界作了独特的概括。“诱”所谓“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媒”。钱钟书认为,‘媒’和‘诱’所指的是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也就是说翻译是个“居间者”和“联络人”,诱使我们去了解外国作品,去阅读外国作品,好像“做媒婆”似的,促使各国文化结下‘文学姻缘’,使国与国之间和平友好相处。钱钟书在《谈艺录》“序”中指出“译”作为“媒”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取资异国,岂徒手乐器用”,也就是说各国之间的交流不仅是物质上的,而且更应是在语言、思想和文化层面上,即在于“诱”。通过翻译,使两种语言结缔“
3、姻缘”,建立文化的“可接近性”。“讹”所谓“讹”,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说: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一样,而且译者的理解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不尽相同。“化”钱钟书认为“化”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是出神‘化境’”。这种译文被称为是原作的“投胎转世”(thetransmigrationofsouls),换了一种语言,而文章的“精魂”没有改变
4、。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翻检钱钟书的翻译,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典雅的文言行文。同一种语言也有雅、俗之分,正、奇之判,骈、散之别,文、白之辨。钱钟书在《与张君晓峰书》中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言与白话之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文言、白话两者各自具有不可否定的存在价值,可以互相补充。用中国古代语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不是没有先例,晚清和民国初期也曾一度盛行用骚赋体写作来虚饰模仿古典的高雅风格。钱钟书借助典雅文言翻译西方作品,并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凭借传统的典雅文言,钱钟书将大批深负卓识的西学理论要义翻译过来,与中国传统文
5、论互相阐发。他的做法得以直接深入到与西方当下对话的内核,证明西方学界津津乐道的所谓“新锐创见”,用中国的文言也完全可以明确清楚地表述.最重要的是,钱钟书从实践层面对后现代学派解构一切的方法论进行了反拨。他吸收、借鉴了解构主义的批判性,打破了原来结构的封闭性和自足性;同时又有效地避免了解构主义建构性缺失的不足,破中有立实例分析早在1935年,钱钟书为温源宁一本英语文集作书评,将书名ImperfectUnderstanding译作《不够知己》,深得“两脚踏中西文化”的林语堂赏识,誉之为“雅切”。钱钟书在书评中将
6、《中国评论周报》的一个栏目“IntimatePortraits”译作“亲切写真”,把温源宁描写吴宓的一句话“Likenothingonearth:onceseen,neverforgotten.”译作:“入得《无双谱》的;见过一次,永远忘不了”,真乃神来之笔。信美兼具的翻译效果钱钟书指出:“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达。依义旨以传,而能如风格以出,斯之谓信。……雅之非润色加藻,识者犹多;信之必得意忘言,则解人难索。译文达而不信者有之,未有不达而能信者也。”按照钱钟书的理解,“信”、“达”、
7、“雅”是一个系统整体,不可分割,其中“信”处于统摄全局的地位,它包含“达”与“雅”。钱钟书在《论不隔》中指出:“在翻译学里,‘不隔’的正面就是‘达’。”“好的翻译,我们读了如读原文;好的文艺作品,按照‘不隔’说,我们读着须像我们身经目击着一样。”小组总结语言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却又给认识世界的制造了最大的障碍;我们常常把语言上的障碍转化为观念上与行为上的障碍。因此,“翻译”是对文化的“沟通”、文化的“对话”便有了特殊的意义。从钱钟书对翻译思想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深知他的动态、多元、开放的文化观,这种思想为当今全
8、球化语境下进行跨文化传通和文化转型提供了颇具借鉴价值的思路。译文是语言文化灵魂的传递,好的译文是“发现之杖”,而差的译文却是“发现之障”Thankyou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