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34555
大小:33.2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4
《滴灌技术全球专利分析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滴灌技术全球专利分析综述摘要:滴灌作为一种重要的节水灌溉技术,在全球
2、==多个国家具有广泛的应用。文章通过对滴灌技术全球专利申请进行分析,梳理滴灌技术的发展脉络,挖掘关键技术,为促进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关键词:滴灌;专利;分析1概述滴灌是利用低压管网系统,使水和作物所需要的营养成点滴、缓慢、均匀而定量地湿润作物根系最发达的区域,使作物主要根系活动区的土壤始终报纸在最优含水状态,达到节约灌溉用水量、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一
3、==种局部灌水技术口]。滴灌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方式之一,滴灌具有节水、节肥、省工等诸多优点。目前
4、我国现有滴灌面积二三百万hm2,在我国西北内陆、东北四省、两广地区等均已有大规模应用。而随着我国水资源短缺形势的不断加剧,滴灌在我国的推广面积将越来越大,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经过数据标引,在CNABS数据库中得到涉及滴灌的中文专利申请2569项,在DWPI数据库中检索到涉及滴灌的外文专利申请1275项。基于该专利数据从申请量趋势、重点技术布局、主要申请人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分析2申请趋势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在2000年以前,滴灌专利申请量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基本保持在50件以内,这说明滴灌技术尚处于萌芽期,这一阶段全球农业灌溉还基本上保持传统的作业方式
5、,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开始引入中国,但尚未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在2000年-2009年,滴灌专利的年申请量基本稳定在100件以内,滴灌技术开始进入技术成长期,其市场不断扩大,技术的吸引力凸显。特别是2010年以后,滴灌专利的年申请量急剧上升,其中2013年和2014的申请量达到了469件和431件,是2000年-2009年间年申请量的4倍,这说明滴灌技术在此期间已经进入技术成长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滴灌技术的研发中来。在这一阶段,为申请量做出贡献的主要是中□□申请人,而其他国家的申请量基本保持持平,这与中国在进入21世纪后大力扶持和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是密
6、切相关的此外,由于国内发明专利18个月的公开延迟期和国外专利申请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进入中国所带来的公开期限(32个月)延迟,2013年至2015年的专利申请量数据并不完整3重点技术分析从图2可知,滴灌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灌水器、首次枢纽、结构组成、方法设备材料工艺、输配水管网、自动控制、绿化设施、水源工程、栽培器和盆栽等。其中,灌水器、首部枢纽、结构组成是本领域的重点技术,占据了该技术领域的大部分申请,其中对灌水器的申请数量最多并达到了约1900件。可见,滴灌领域的核心在于灌水器,其在整个滴灌领域申请量的50%,灌水器技术
7、决定了滴灌技术的整体水平,是研发的重点方向,因此多年来,滴灌主要改进也主要集中在灌水器方面,而首部枢纽和结构组成则是本领域另一个关注的重点4主要申请人分析从图3可以看出,位居前10位的申请人申请总量仅占该领域申请总量的13%,可见该技术领域的申请人集中程度为分散。除了这10位申请人之外,其他申请人的申请总量比例很小且每个申请人的申请量都不是很大,这说明滴灌技术相对成熟,技术发展处于成熟的阶段,小的创新主体或个人很难在这一技术领域获取新的技术创新大禹节水作为一家新兴企业,虽然公司建立时间不长,但其申请量却位居第一,略多于中国科学院,而俄罗斯的老牌公司RAD
8、U-R则紧随后。在排名前10的申请人中,有7位是中国申请人,2位是俄罗斯申请人(RADU-R和POVO-R),1位是美国著名公司雷鸟(RAIN-N),但未见滴灌技术强国以色列。可见,技术上占优势的国家更加关注申请的质量而不在于数量,由于中国滴灌技术处于推广阶段,因此各公司还处于原始的数量积累阶段,这也是各企业由弱至强的必然发展过程。此外,中国的7位申请人中,仅2位是企业,其他5位均是科研院所。众所周知的是,科研院所在知识产权的转化方面存在先天的缺陷,这就造成了中国虽然在滴灌领域申请了申请的专利,但实施率却依然不高可见预见的是,中国申请人未来申请量还将稳步
9、小幅度增长,但将会更加注重技术研发与专利申请质量。在中国政府最近出台的鼓励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激励下,各科研院所申请人将会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运营,例如创立企业自己实施专利权、许可他人实施等5结束语从全球滴灌研究重点和专利布局来看,国内企业应针对一些非常规的领域进行研发,例如栽培器、盆栽和绿化设施等,目前而国外在这三个领域却几乎没有申请量,说明该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企业可以重点关注这些领域,并在这些领域产品的生产地、销售地提前进行专利布局,为“走出去”做好知识产权方面的准备参考文献[1]姚振宪,王三建•中国滴灌发展历程及建议[J]・农业工程,20"(2)
10、:54-5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