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晚期癌症病人自控镇痛泵镇痛治疗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晚期癌症病人自控镇痛泵镇痛治疗临床观[摘要]目的:自控镇痛泵静脉输入吗啡治疗晚期癌症的疗效。方法:84例IV期中到重度癌性疼痛患者,治疗组54例自控镇痛泵静脉输入吗啡镇痛治疗,对照组30例传统方法口服或肌注吗啡类药物镇痛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患者在自控镇痛泵治疗期间,疼痛明显缓解,显效率77.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P<0.05o生存质量提高,不良反应轻。结论:自控镇痛泵用于晚期癌痛病人,安全,有效,方便,不良反应轻。[关键词]晚期癌痛病人;自控镇痛泵;吗啡;疼痛[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8
2、)04(a)-058-01随癌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多,大部分就诊时,癌已属晚期,失去根治机会,70%〜80%的病人需要镇痛治疗,口]因此缓解晩期癌症病人疼痛,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WHO在癌症姑息治疗指导原则中的重要治疗手段。在实践工作中我们采用中心静脉置管使用自控镇痛泵有良好的镇痛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84例患者均病理证实及接受过手术、放化疗的IV期晚期癌症住院病人,预期生存时间3个月以上,所有患者均有中到重度疼痛且均使用过镇痛药,包括口服强阿片、非阿片类药物,肌注强痛定、杜冷丁、吗啡等。治疗组54例:男42例,女12例;平均年龄(55.9±13.5)岁,肺癌28例、乳腺癌
3、12例,食管癌6例,胃癌4例,胰腺癌4例。对照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54.6±12.4)岁,肺癌18例,乳腺癌5例,胃癌3例,胰腺癌4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o进行对照观察。1.2给药方法治疗组患者均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接有自控装置的镇痛泵,按患者每天口服或肌肉注射的吗啡需要量,计算出每天吗啡持续输注量,平均初始剂量为(64.5117.67)mg/d,治疗终点剂量为(360.6±120.4)mg/d加生理盐水至100ml加入镇痛泵内,输注速度2ml/h,自控0.5ml/次,大约可持续泵入48h,镇痛效果不满意时,增加吗啡剂量。对照组仍采用传统方法口服或肌肉注射镇痛药
4、物治疗。1.3评价标准1.3.1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定[2],满分10分,0级0分表示无痛,I级1~3分表示轻度疼痛;II级4〜6分表示中度疼痛;山级7-10分表示重度疼痛。1.3.2效果评价镇痛泵使用24h开始观察。显效:疼痛减轻II级以上,有效:疼痛减轻至I级,无效:疼痛未减轻甚至加重。1.3.3生活质量(QOL)评价参照我国试行的肿瘤生活质量评定标准,从日常生活、情绪、行走能力、与他人关系、睡眠、生活乐趣等方面评价。1.3.4不良反应观察与判定记录血压、呼吸、心率变化、严密观察临床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头昏、恶心、呕吐、便秘、皮肤瘙痒等。2结果2.1临床疗效治
5、疗组54例中,显效42例,占77.77%;有效10例,占18.52%;无效2例,占3.7%;总有效率96.26%O对照组30例中,显效15例,占50%;有效14例,占44.66%;无效1例,占3.33%;总有效率96.66%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不大,而显效率有明显的差异,P<0.05o2.2生活质量治疗组42例、对照组15例患者神态轻松、自我感觉舒适、焦虑程度缓解、食欲增加、睡眠质量好、疼痛程度减轻、能参加日常活动[3]。2.3不良反应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共12例,占22.22%,其中,3例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7例出现便秘,2例有皮肤瘙痒症状。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9例,占30%,其中,5
6、例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3例出现便秘,1例有皮肤瘙痒症状。两组均未出现呼吸抑制。3讨论晚期癌症最主要、最难以忍受的症状就是疼痛[4],国际疼痛研究联合会(1986)把疼痛定义为“疼痛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伴随着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疼痛不仅折磨患者本身,对其家庭也有很大影响•疼痛影响了患者在生活中角色功能、人际关系,破坏了他们的外表形象,从而影响其社会健康功能[5]。理想的疼痛治疗应是规律用药,最佳给药途径为口服给药,但在中至重度疼痛的患者往往同时合并有不能进食或呕吐症状,口服药物受到限制。本研究采用深静脉置管,使用自控镇痛泵,持续给一定量的吗啡,同时由患者按需控制
7、小剂量使用镇痛药,以处理一些暴发性疼痛,54例晚期癌痛患者进行镇痛治疗,对中至重度疼痛的显效率为77.77%,明显高于对照组,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同时患者的生活质量如睡眠、情绪、人际关系、生活乐趣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改善;大多数患者坚持使用镇痛泵直到死亡;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轻、使用方便,所以在晩期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中,极易推广,不失为一种有效、可靠的镇痛方法。[参考文献]口]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