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096641
大小:33.5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8
《高频超声对肋骨及肋软骨骨折诊断价值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频超声对肋骨及肋软骨骨折诊断价值探【摘要】目的探讨肋骨及肋软骨骨折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有胸部外伤史、临床表现和查体均怀疑肋骨骨折的患者行超声检查,并与X线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肋骨骨折超声检出符合率为100%。结论高频超声检查肋骨及肋软骨骨折图像清晰,显示率高,定位准确,并可弥补肋软骨骨折在X线拍片中不能显示的不足。【关键词】肋骨骨折;肋软骨骨折;高频超声;X线肋骨骨折是胸部创伤中最常见的疾患,X线胸片是主要的检查方法,图像直观,准确可靠。但是,对于肋软骨的骨折、无错位的骨折、轻微错位的肋骨骨折、位于侧胸部的肋骨中段骨折,由于两侧肋骨相互重叠,在
2、X线胸片上均不易显示[1]o高频超声可以多方位探查,可鉴别是否有肋软骨骨折(肋软骨骨折在X线胸片上不显影),对骨折位置、对位及移位情况判断快速、准确,可鉴别骨折周围的局部肿胀是血肿还是软组织水肿。笔者对本院58例有胸部外伤史、临床表现和查体均怀疑肋骨骨折的患者行超声检查,并与X线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9年5月-2011年8月收治的58例临床表现及查体局部压痛明显,临床拟诊断为胸外伤伴有肋骨骨折,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仃~65岁,受伤时间距检查时间0.5h〜40do1.2仪器和方法使用Philips550
3、0和Aloka公司生产的Prosounda-10彩超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5-13MHz。患者仰卧或侧卧,皮肤涂耦合剂,将探头直接放于皮肤上,沿肋骨长轴方向检查,重点检查肿胀或疼痛部位,扫查中应注意双侧对比,与邻近肋骨对照并对周围软组织进行观察,保存异常图像。骨折部位定位方法与超声报告的描述,前胸以胸骨角作为第二肋的标志,后背以肩胛下角为第七肋标志,向下依次类推。2结果58例肋骨及肋软骨骨折患者超声诊断结果与临床查体、辅助检查及治疗后复查结果对照,最终全部确诊。其中前肋骨折38例,侧胸部肋骨中段骨折12例,正常肋骨皮质显示为两条平行的强【声带,新鲜肋骨骨折
4、显示肋骨骨皮质强回声中断,并可见横行或斜行的低回声骨折线。骨折错位时可见成角及断端重叠现象,有时在探头接触处加压有明显的疼痛及骨擦感,有的可显示明显的骨皮质下血肿。肋软骨骨折5例,正常肋软骨在纵切时显示为以表面光滑、边缘回声稍强的条带状回声,其后方略有声衰减,发生钙化时,可见斑片状强回声。肋软骨发生骨折时,可见肋软骨表面不光滑,皮质不连续,断面整齐,多有明显的错位改变。见图1o骨折复查骨痂形成3例。经X线检出为48例。其余5例患者在伤后1-2个月复查X光片时发现有骨痂形成而确诊,骨折部位与超声检查结果一致。5例肋软骨骨折者X线胸片未显示,但临床表现明显的压
5、痛,查体有骨擦音及局部肿胀现象。本组病例中肋骨骨折超声检出符合率为100%o超声对骨折的检测较少,对于不规则骨、椎骨、颅骨骨折因不能了解骨折全貌,其检查结果远不如X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2Jo但是,在诊断肋骨骨折时,只要显示肋骨表面的骨皮质是否断裂即可确诊。由于肋骨位置表浅,肋骨表面平滑,利用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肋骨骨皮质连续或中断的特点,对轻微错位肋骨骨折的错位情况显示良好。与X线对比,超声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扫查,对前肋及侧胸部肋骨的扫描运用灵活、方便,为X线不能显示而临床又高度怀疑的肋骨及肋软骨骨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及可靠地诊断依据。而且超声在骨折发生后7
6、~15d即能明显探及骨痂形成引起的骨折断端变化,较X线显示为早。另外,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实时观测骨痂内血供情况,可帮助评估和预测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接现象,这是X线胸片所不能及的[3JoX线拍片有时不能显示骨折的主要原因是,胸部前后距离大,组织结构重叠多,细微的骨折线容易被遮盖,缺乏对比而不能显示。相对而言,超声诊断肋骨骨折在描述第几肋骨骨折时须根据体表标志定位,不如X线拍片直观[1]□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频率超声检查肋骨及肋软骨骨折,操作方法简单,显示率高,能弥补X线胸部拍片的许多不足,适用于X线诊断或检查有一定困难的可疑性肋骨及肋软骨骨折患者,而且骨痂显
7、示清晰,可连续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患者不受X线辐射,可做为诊断肋骨骨折的重复检查手段,是诊断部分肋骨及肋软骨骨折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参考文献[1]常洪波,李炳辉,刘颖,等•高频率超声诊断轻微错位肋骨骨折的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7):545-547.[2]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442/443.[3]苏海庆,庄小强,白宇,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骨折骨痂血运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4(6):94-9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