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035028
大小:4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0-18
《微循环阻力指数测量和临床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微循环阻力指数测量和临床意义[关键词]微循环阻力指数;冠心病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_816X(2013)02_0141_04doi:103969/jissnl009_816X20130223一般来说当冠状动脉狭窄程度250%可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然而既往30年来的研究表明,冠脉微循环异常也有可能导致心肌供血不足[1]。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冠脉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构成的微循环系统。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血管的内
2、弹性膜和中膜平滑肌发达,具有较强的收缩力,能使管腔明显地缩小或扩大,从而调节和分配心脏各部位的血流。而小动脉和微动脉(亦称外周阻力血管,特别是直径2IMR的应用近年来研究表明,相对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而言,IMR评估微循环功能有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①CFR评估的是整个冠脉系统的血流情况,包括心外膜血管和微循环[12]。例如一个有心外膜血管病变而微循环功能正常的患者也可出现CFR异常。因此,当评估微循环状况时这无形中限制了CFR的应用;而IMR是一种简单、定量且特异的评估微循环的指数;②CFR受血流动力学(如血压、心率
3、等)的影响,在同一个患者重复测量,数值也会有变化。因此,其重复性受到了影响[13]oMartin等[14]研究了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变前后IMR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包括心率、血压和心肌收缩性的改变对IMR值都不产生影响。IMR表现出比CFR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21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微循环功能障碍:如上所述,IMR可特异性地反映冠脉微循环功能状况。因此,IMR在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微循环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指导意义。例如假设糖尿病患者心外膜血管没有狭窄,或者狭窄解除后仍有缺血症状,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测量IMR值来评估患者是否有微血管病变。
4、22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恢复情况和临床预后,评估患者存活心肌很重要。有研究表明微血管功能完整性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存活和左心室功能恢复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15]。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IMR值来评估其预后。Lim等[7]对在症状出现24h内接受PCI术治疗的4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PCI术后IMR值是一项可靠的衡量存活心肌和6个月后左心室功能恢复情况的指标。IMR与前壁运动评分(anteriorwallmotionscore,A_WMS)的百分比变
5、化呈负相关(A_WMS百分比变化越大提示左室运动恢复情况越好)。与IMRW33U组患者相比,IMR>33U组患者,其前壁运动评分百分比变化明显更低[(12±18)%vs(32±12)%,P32U组其CK峰值明显更高[(3128±1634)ng/mlvs(1201±911)ng/ml,P32U组患者3个月后的室壁运动评分显著降低[(195±36)vs(279±68),P402U组患者1年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更高[171%vs66%,P4IMR的局限性IMR局限性主要有:①测量IMR为一项有创性的检查技术。②测量IMR要求达到稳定
6、的最大充血状态,否则就无法实现最大减少微血管阻力,可能导致高估IMR值。③放入血管内压力导丝的位置将影响所测量的hTmn和IMR值。④在严重心外膜冠脉狭窄情况下,简化测量IMR值公式,由于未考虑到侧支血流,可能高估TMR,更复杂的IMR值测量需结合冠状动脉契压(Pw)o5展望近年来,血流动力学指标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因此,我们除需要了解冠状动脉解剖参数外,同时也需了解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自从2003年Fearon等提出了IMR概念以来,由于IMR测量简单,快捷,安全性好,不受血流动力学影响等优点,使其成为一种简单、定量
7、且特异的评估冠脉微循环功能的有创检查技术。同时,FFR和CFR值也可通过同一技术获得。FFR是一种特异的反映心外膜冠脉狭窄严重程度的指标,而CFR评估的是心外膜血管和微循环的指标。若FFR与CFR均低,提示心外膜血管狭窄有明显功能性意义;若FFR值较高,而CFR值低,说明有微血管病变存在[20]。相信未来在心脏导管室将三者结合起来将为冠心病患者的诊治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与此同时,我们的视野也将越来越宽阔,治疗效果也将越来越好。参考文献[1]LanzaGA,CreaF.Primarycoronarymicrovasculard
8、ysfunction:clinicalPresentation,pathophysiology,andmanagement[J]・Circulation,2010,121(21):2317-2325.[2]李小鹰•冠脉微血管病的临床特点和防治[J].中国循环学杂志,2004,14(3):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