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670998
大小:3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2
《当前农村伤害案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当前农村伤害案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一、农村故意伤害案件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1.农村故意伤害案件的基本情况2009年至2010年,我院共受理农村故意伤害案件21件35人,其中给予刑事处罚的34A,免予刑事处罚的1人。在给予刑事处罚的罪犯屮,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18人,占判刑罪犯总数的52.9%;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11人,占32.4%;判处三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4人,占11.7%;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人,占3%。在35名罪犯中,18岁以下的4人,占11.4%;18-30岁的19人,占54.3%;3
2、0-40岁的12人,占34.3%。2.农村故意伤害案件的主耍特点(1)文化程度低。调查显示,在这35名罪犯屮,高屮文化程度的仅2人,占5.7%;初屮文化程度有20人,占57.1%;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3人,占37.2%o由于文化程度低,使得他们缺乏理性,遇事易冲动,报复心理强,既不懂得法律基本常识,也想不到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民间纠纷。(2)均为男性。这21件案件中的罪犯均为男性,且多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和家庭中的一家之主。(3)多为初犯、偶犯,案件突发性较强。调查显示,在35名罪犯中,初犯为34人,占总人数的
3、97.1%;-般累犯仅为1人,占总人数的2.9%。很多罪犯没有前科,平时表现良好,在作案前大都没有事先预谋,往往是因为一时冲动就不计后果地大打岀手,具有鲜明的突发性。⑷多起案件因为日常小事,导致矛盾激化而发生,特别是婚姻和邻里纠纷较为突岀。21件故意伤害案件中有5件是因婚姻问题引起的,占23.8%;有4件是因酗酒引起的,占19.1%;有3件是因邻里纠纷引起的,占14.3%;有2件是因赌
4、•専引起的,占9.5%。(5)滥用暴力,不计后果。被告人在作案吋往往失去理智,使用砍刀、匕首等杀伤性凶器进行作案,造成被害
5、人非死即伤的严重后果。在21件故意伤害案件小,共造成22名被害人死亡。二、当前农村故意伤害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1)文化素养低,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文化素养低,导致农民遇事不冷静、睚眦必报,解决问题简单粗暴,不能容忍、谦让。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不懂得运用法律或通过合法的途径来维护自C的合法权益,而是动辄拳脚相向,大打出手,采用极端的方式来处理,使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将自己由受害人变为被告人。案发后大部分涉案人员经教育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构成犯罪,都后悔不迭。文化素养低,法
6、律意识淡薄,漠视法律后果,是农村故意伤害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2)农村法制宣传和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来,虽然有关部门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并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口前农村法制宣传和教育工作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普法工作在农村大都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敷衍了事,有些偏远农村普法教育儿乎还是一片空白。农民群众不知法为何物,什么是犯罪,在自C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有什么法律救济的渠道,而是简单地诉诸武力,以暴易暴,导致农村伤害案件频频发生。(1)邻里纠纷处理不当。虽说“远亲不如近邻”,但是,邻居之间
7、生活久了,也难免会嗑嗑碰碰,发生一•些小磨擦。此时如果双方不能互相宽容,反而斤斤计较,就会使小事变大。一旦处理不当,极易反目成仇,导致发生伤害案件。在一些双方当事人均有过错的案件中,涉案人员原本是令人同情的受害人,却因不懂得通过正当的途径來解决纠纷,认为自己打人有理且天经地义,结果在伤害对方的同时也使自己沦为阶下囚。(2)农村纠纷调控机制不健全,民事纠纷不能得到及时、妥善处理。当前农村很多地方没有专门的纠纷解决机构,一些地方虽设有村民调解委员会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遇事相互推诿,或调处不力,有的村民调解委员
8、会则形同虚设。农村调解组织没有尽职尽责,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使犯罪倾向的苗头不能被及吋发现或得不到及吋制止,一些民事纠纷发生后得不到及时调处和教育引导,积怨H深导致最终以暴力解决。事实证明,如果矛盾发生后有人及时出面帮助调解、解决,很多伤害案件木來是可以避免的。三、当前预防和减少农村故意伤害案件的对策频频发生的农村故意伤害案件,不但给案件双方造成极大的损害,还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秩序,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稳定,对当前正在开展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农村
9、的大局出发,笔者认为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和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预防和遏制:1•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广大青年农民的法律意识耍进一步加大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普法活动,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增强广大青年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其依法办事和依法维权的能力,使他们能自觉遵守法律,有纠纷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决不可凭感情、义气用事,做出违法乱纪的事。在法制宣传的方式上,要注意避免以呆板、乏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