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急黄古今论治(医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急黄古今论治【摘要】探讨了中医对急黄本质的认识,总结了急黄的治法治则,中医用药规律,归纳了富有特色的中医多途径给药方式,并提出以中医辨证理论为基础,合理运用中药,同时采取多途径给药方式是目前提高中医治疗急黄临床疗效切实有效的方法。【关键词】急黄;论治肝衰竭是由于广范围的肝细胞坏死或急遽严重的肝功能破坏所致的凶险的临床综合征,是一切肝脏疾病重症化的共同结局。其发病机理错综复杂,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治疗难度极大。尽管中医药在该病的治疗领域尚未起主导作用,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症状,防止疾病恶化,降低死亡
2、率。如何继承和发扬前贤理论精华,选择中药精品,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特色来治疗肝衰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1中医对于肝衰竭的认识中医学中没有肝衰竭类似病名,因黄疸贯穿于本病的始终,且多伴神识昏蒙之候。中医以证统病,故本病属中医“黄疸”的“急黄”“瘟黄”及“厥证”的“肝厥”范畴[1]。1.1仲景之说,湿邪致病张仲景认为黄疸一病为邪气入侵,邪无出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不循常道所致。在一系列致病因素中尤重视湿热之邪,在《金匮要略・黄疸病》强调:“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又如邙日明病,发热
3、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即无汗、小便不利,致使湿热郁滞不解是产生黄疸的根本原因。“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可见黄疸的形成不仅与湿热有关,与寒湿也有关。湿热黄疸过用苦寒之品,或病人脾胃虚弱,或过食生冷,复感寒邪直伤脾胃;或长期过量饮酒,既病湿热,又病脾虚,加之久用苦寒,必伤阳气。寒为阴邪,寒性凝滞,使脾阳不振,水湿输布失调,肝胆疏泄失司,以致胆液不循常
4、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迄今为止,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诸家多宗仲景之论,以“湿邪致病”为基本框架[2]。1.2热毒与血淤互结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诊》谓:“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倾刻,故云急黄也”。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谓:“凡遇时行热病,多必内淤发黄”。王清任《论痘非胎毒》篇也指出:“受瘟疫至重,瘟疫在内,烧炼真血,血受烧炼,其血必凝。”究其病因病机,主要在于毒、淤为患,毒为致病之因,淤为病理产物,两者又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以至热毒淤血胶结,内蕴脏腑,气机失调,腑气不通,浊气上
5、冲,恶症丛生。湿热疫毒由口鼻内侵入里后,迅速从脾胃弥漫,深入营血,导致煎熬熏蒸,炼血为淤;与血相搏,结而留络为淤;伤津耗液,阴伤血滞为淤;损络迫血,血妄离经为淤;壅滞气机,气滞血阻为淤。此都为因热致淤。同样瘀血的形成也可使邪热更盛。淤血内阻,则血脉不畅,影响体内脏腑气血经络相互贯通,壅阻气机,使邪热难以清解,热毒壅塞体内,无以发越外解,淤血越甚热毒越盛,愈壅愈盛、愈盛愈壅,造成恶性循环。热毒血淤是重型肝炎病理损害的物质基础是比较公认的看法[3]o2肝衰竭的中医治则2.1救逆防变,扶正回阳重型肝炎病情危
6、重,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这些并发症间往往互为因果,陷入不可逆的连续反应之中,病死率较高。当患者岀现了昏请、血证、阳脱时采用中医急救措施,迅速回阳救逆,切断传变途径。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吕老认为,对亚急性重型肝炎之急黄,临证不必待阴黄之症俱备,只要急黄病人有脾肾阳虚之征象,即当断然按阴黄论治,急施温补脾肾、化湿利胆之剂,以扶正祛邪。如此,方可做到防微杜渐,化险为夷[4]o2.2给邪以出路“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古代就有“治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利尿之说历代都有较多论述,在此不赘述。关幼波认为利尿仅
7、仅是退黄的途径之一,但是除此之外还应分辨湿热的主要病位。若为热盛于湿偏于中上二焦,则清热利湿之中重点清热,而且宣化畅中使之从中上二焦化散;若湿盛于热又当偏重利湿;若为湿热偏于中下二焦,则畅中通利使湿热宣化于中焦,且从下焦泄利;若湿热并重弥漫三焦,则开发三焦清热利湿并重[5]。除此之外,发汗法治疗黄疸古人早有论述,如《伤寒论》载:“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伤寒发热,身黄,瘀热在里,麻黄连辂赤小豆汤主之”,《金“黄疸脉浮者,当以汗解”。说明治黄疸用汗法早已有之,细思之,发汗退黄,取效迅速,正
8、合重型肝炎变化迅速之病情。发汗法包括发汗开窍法、发汗退黄法、发汗利水法、发汗透营法[6]。以上均属祛邪之法,用之得当,则邪去正安。2.3治黄必治血所谓“淤热发黄”都说明黄疸是血分受病,治黄必然要从血入手,亦即在清热祛湿(或温化寒湿)的基础上,加用活血药物。关幼波提岀著名的“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理论,常用的治血法有凉血活血法、养血活血法、温通血脉法三大法则。并特别指出运用活血药有四大优点:即加快黄疸的消退,有利于肝脾肿大的缩小,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