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反腐,确保改革.

强力反腐,确保改革.

ID:43316404

大小:70.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9-29

强力反腐,确保改革._第1页
强力反腐,确保改革._第2页
强力反腐,确保改革._第3页
强力反腐,确保改革._第4页
强力反腐,确保改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强力反腐,确保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强力反腐,确保改革2015年3月27FI至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到河南调研,來到了一个有争议的地点:红旗渠。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苦战十个春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一一红旗渠。在红旗渠纪念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令王岐山驻足,当讲解员情不自禁地唱起纪录片《红旗渠》主题歌《定叫山河换新装》时,王岐山也随着铿锵豪迈的旋律深情咏唱。他感慨地说:“我看过电影《红旗渠》,印象很深,很感人。”虎口崖旁,王岐山指着一

2、株傲然挺立峭壁上的青翠树苗说,看,连石头缝里也能长出树,这多像太行山人执拗的性格!在青年洞,面对人工天河的伟大奇迹、太行群山的壮丽景色,王岐山感叹说,“看到红旗渠,我很震撼,在这里我想到的是中华民族顽强拼搏、奋斗不息的精神!”他表示,“我在不同岗位上到河南来过多次,这次实地看了红旗渠,确实感悟颇深,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那个时代或者说在当代的缩影。在中国历史上,河南还有很多类似的可歌可泣的事情。愚公移山不是在河南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是在这里写下的呀。《岳阳楼记》意味着什么?那种为民Z情怀,

3、跃然纸上,千古传颂,很多话都成为箴言、警句,为历代英杰所引用,中州大地、中原地区在黄河文明时代发挥的作用,不光积淀在这里,而且辐射到整个长江,乃至全中国。所以,黄河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这种自强不息,这种精神文化和力量伴随着DNA—代一代传承。”听到这里,熟悉王岐山的人都不免吃惊。红旗渠是人民公社成就的象征。王岐山赞美红旗渠精神,他还是八十年代提倡包产到户的改革先锋吗?一、思想敏锐的知识青年王岐山194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他的父亲是1930年代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学生,属于那时的稀缺人才,毕

4、业后在青岛从事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抗战期间,王父宁可到王岐山母亲老家山区任教,也不想给日本人干。抗战胜利后,王父回到青岛重操旧业,一度领取过国民党上尉俸禄。1949年,国民党给王父买了船票,劝其从青岛“撤退”台湾,可王父认为:有能耐,有技术,共产党来了也要搞建设,何必跟着腐朽的国民党瞎跑呢?于是留了下来。没想到1950年代初“整党”运动一来,就有人把王家给查抄了。运动后期,党组织一查:王父的那个军衔徒冇虚名,因此,到了1956年,建设部指名道姓地把这位高级工程师调入北京,王家举家迁往北京。因为这次抄

5、家经历,王父变得谨言慎行,在后来的“反右”运动中未受冲击。直到“文革”爆发,造反派才再次把他领取过国民党上尉俸禄的旧事“揪”了出来。“文革”期间,王父除了挨批斗,就是打扫单位卫生,80年代初才给平反。而王岐山的母亲善良、热情、开朗又乐于助人,因此被选为机关大院居委会主任,为街坊邻里的事忙前忙后。“文革”期间,她从不歧视遭受批斗的邻居们,常常偷偷到他们家里好言宽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以想见,有这样的好父母,王岐山从他们身上继承了不少优良品质。这些特点在王岐山的学生和知青时代就有较多显现。王岐山

6、高中时期就很爱读书思考。高一时,政治课上讲艾思奇的哲学观点,他课余时间就把艾思奇写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找來看,很赞成艾的观点:从哲学高度看,说一件事、一个人,百分Z百好,似乎太绝对。这成为王岐山日后思考各种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哲学根基。“文革”之前,高中年级的优秀学生常常会担任初中对应班级的“辅导员”。王岐山高一时就担任了初一年级一个班的辅导员。一次开会,班上有个非常傲气的同学非坚持说自己的世界观百分之百没问题。为了使这个同学谦虚点,王岐山在和这个同学谈话时,讲到这么一个观点:“如果雷锋还活

7、着,他也不能说自己的世界观是百分之百正确的。第一,从哲学的高度看,'活到老,学到老'才是正确的;第二,一个人如果这样说自己,未免太过骄傲……”但是,王岐山这番关于雷锋的比喻却被传得走样了,“文革”期间成了他“恶毒攻击雷锋”的证据。王岐山在全校大会上受到了批判。下乡插队之前,解放军奉命进驻学校,王岐山支持恢复学校秩序,军代表当时就给王岐山平了反。这时候,那些曾经批判过王岐山的同学有点担心。王岐山却对他们说,运动来了,谁都可能说错话,办错事……相逢一笑完事。1969年1月,还是北京35中高二学生的王岐山

8、,和29000多名北京知青一起,响应毛主席号召,满怀着扎根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理想,来到陕北农村插队。然而,教科书的宣传和农村现实的巨大落差震荡着王岐山的内心。农民并不像教科书里写的那样个个都淳朴、勤劳、善良。相反,在生产队体制下,他们并没有表现出劳动人民的主人翁精神。贫穷落后,农活重,日子苦,是当时陕北农村最真实的状况。天还蒙蒙亮,王岐山就要出工,从村子里担着130斤左右的粪上山浇灌DO地;山上的麦子成熟了,再背上两三捆150多斤的麦子下山到村里。干这样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