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192832
大小:5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7
《《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1年1月第30卷第1期■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an.2011Vol.30NoJ《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霍省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通灵宝玉”是贡宝玉生而衔来的一枚宝物,貫穿《红揍贄》的始终。它不只是一枚"身符,还是対建宋教、政治与道德的物化形仓,也是责族婚姻制度的代古,更是贵族自我危机中身份童建的子托。看似没有生命的“通灵宝玉”,却在賈宝玉的成枚过程中,与其独特个性形成一科来烈的对立•表面体现的是以贾母、贾政为代表的好建家长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族斷青年之间的对立;实际体现
2、的是没落対建责族内部两种不同人生现价值现的对立;实度体现的则是没落封建礼教与新兴文化之间的对殳。【关键词】《红灵宝玉”;賈宝玉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004(2011)01-0072-05《红楼梦》中,“通灵宝玉”本是女蝎补天用剩的一块石头,“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口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哀。”“12虽然无才补天,石头仍希望自己能用于它途,于是请求过路的僧道将其携入人间。“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
3、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然后携它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粋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叫山。石头由此幻化成““通灵宝玉”,附着于贾府贵公子贾宝玉的降生。“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不想隔了十几年,又生了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还有许多字迹。”(川9。此后,“通灵宝玉”这枚神秘宝物,便伴随弄贾宝玉的成长,或隐或推进故事情节的发生与发展,贯穿《红楼梦》的始终。但是,由于“通灵宝玉”的诸种神秘性所在,读者却对本该熟悉的物品及其文化内涵显得十分陌生,也因此造成了小说文本的许
4、多理解障碍。早期索隐派代表人物蔡元培断定,此玉是皇帝玉玺的象征:“贾宝玉,育伪朝之帝系也。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即指就仍。……是胤仍生而有为皇太子之资格,故曰衔玉而生。”⑵此后,周策纵也指岀,“《红楼梦》里多处都暗示通灵宝收稿日期:2010-09-28墓金项目:本文系四川大学985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项目成果之一。作者简介:雷省瑞(1981-),女,陕西绥德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玉是指玉玺”。⑶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玉玺是一国之主至高无上的地位与王权的物化符号,象征着皇权的“受命于天”。然而•通
5、观《红楼梦》,“通灵宝玉”与皇家至高无上的权力之间实在没有多大关系。随着《红楼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渐渐回归忠实原著文本的理性無读。王国维以西方美学理论为基点,认为“所谓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矣”,并将《红楼梦》的主题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行全新阐释。他指出《红楼梦》的主旨,在于说明“生活之欲之先人生而存在,而人生不过此欲之发现也。此可知吾人之堕落,由吾人之所欲而意志自由之罪恶也。”⑷贾宝玉毘终经和尚的“点化”而放弃了他的宝玉,实际是放弃了他的生活之欲,从根本上解决他一生中所有的问题,解脱了他一生中所受的束缚。王国维的
6、这种阐释,显然独有创见。周汝昌提出另一种观点:“贾宝玉,通灵宝玉投胎入世而成'人’者也。而本又是大荒山青壇峰下大石所化然玉实石变,故曰贾(假)玉。另有真玉,即甄宝玉是矣。”“甄玉是神瑛侍者下凡所化,以甘篦灌溉绛珠草的是甄玉一石头原本无相,是见过神瑛’盗版’了他的容貌。而绛珠入世后错认了恩人,以贾当甄了,故二人本无姻缘之份。”⑸叫19这种观点“确又是不大常见的解读破译,颇有新鲜的探索角度和鉴赏层级,不拘一格,不陷俗套,不入'模式',纯属一家之言。”⑶2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对小说故事与人物的歪曲。《红楼梦》中,神瑛侍者降生人世
7、为贾宝玉,顽石入世而为贾宝玉降生时口中所含的“通灵宝玉”,本是不争的事实。王蒙则认为:“石而玉,玉而人,石而玉而人而书。这是《红楼梦》的发生学,又是贾宝玉的发生学。贾宝玉来自宝玉,宝玉来自石头,即来自荒漠无稽的大自然。《红楼梦》来自贾宝玉即玉即石的一段有血有泪而又无影无踪的经历。”“通灵宝玉与宝玉同时进入了红尘,进入了大观园,成了《红楼梦》小说特别是贾宝玉故事的一个贯彻始终的道具、一个具体的情节因素、一种提示、一种富有神秘与超验意味的、宿命的、不可解的征兆、预兆。”9诚然•《红楼梦》中贾宝玉与“通灵宝玉”表面上是合二为一的
8、,似乎是没有任何隔阂的。而事实上•贾宝玉屡次表现出对于“通灵宝玉”的不满,咒骂其为“劳什子",甚至要摔掉或砸碎那块老祖宗等人眼中的“命根子",表现出强烈的厌恶之情。可见,“通灵宝玉”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贾宝玉独特的个性特征并非一致,而是格格不入的,甚至是恰恰相反的。当然,也有学者在认可贾宝玉与“通灵宝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