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082773
大小:30.0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9-26
《中职心理学论文范文-谈谈中职生自卑心理及克服方法下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职心理学论文范文:谈谈中职生自卑心理及克服方法word版下载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中职生自卑心理及克服方法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中职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撤点并校”工作应当把农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及其子女的权利与受教育权利放在第一位,深入调研,以确定撤并是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关注撤并过程中岀现的新情况和新理由。政策的执行要与策略操作的正确性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对乡村学校进行合理的布局,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制定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
2、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然而中职学校面对的处境是艰难的。近年来,普通高中不断扩招,中职学校迫于招生压力,不得不大大放宽招生条件,各种低素质学生都涌入学校,不少初中生没有勇气参加中考甚至初中未毕业就提前离校就读于职业学校,因而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什么是自卑?自卑属于性格上的缺陷,是由于某种心理或生理的理由而产生的一种轻视自己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相关品质评价过低,或者自己看不起自己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这种自卑心理严重地影响他们学习的进步及理想的实现及与他人的相处。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甚至对他们就
3、业和将来的发展产半极为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说中职生自卑心理的矫正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中职生自卑心理的成因笔者经过深入调查,发现中职生自卑心理与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和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等理由有关。1.1政府理由国家对中职学校的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建设、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培养及教育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离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相距甚远,使得中职学校老师和学生产生“中职是后娘养的,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1・2社会理由社会对“中职”的认可度很低,认为读中职的学生是“差学生、坏学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扫盲学校”、“打工学校
4、”,“差生混日子学校”等,伤害了从事中职教育的工作者和原本就极其脆弱的中职生的自尊心,给中职生自信心培养造成了极大阻力。社会上看不起中职生,这种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使得中职学校师生自惭形秽,也是师生们伤不起的。1.3学校理由中职生在小学和初中接受基础教育时期,大多是后进生,在校时常受到老师的忽视或歧视。对于更内向一些的学生,老师教了一两年居然还不能叫上其姓名,更不用说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了。可见他们被打入冷宫后遭受冷对待打击的程度之深。此外,中职学校部分教师也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偏爱优等生,歧视差生;对学生各种理由不关心、不尊重、不了解,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5、,动辄训斥甚或体罚,这样就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使得学生形成自卑心理。1・4学生自身理由(1)学业上和交往上遭受挫折导致学生过度自卑、自暴自弃。其理由多因厌学、成绩差而引起。他们在进职校前已是学习上的失败者,遭受老师和同学冷眼,在班集体和家庭中常常被歧视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而他们对同学和老师存有戒心,更不愿意与成绩好的同学交往。他们长期处于这种自闭状态和不良地位,慢慢地形成自卑和自暴自弃心理。(2)对自己认识不足,过低地估计自己的实力。有自卑感的学生大部分性格比较内向,他们往往心灵脆弱、多愁善感。大多数人自愿接受别人对自己的低评价而不愿意接受别人
6、对自己的高评价,喜欢与优等牛或者有长处的同学进行比较,越比较越泄气,越比较越觉得白己各方面都差,自卑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3)对自己没信心,经常用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自信心。中职生文化基础、自信心和自律能力普遍较差,导致其底气不足,自信心不强。自卑学生大多以别人为中心,活在别人的阴影里,特别在意别人与自己的关系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而自尊心都较强,表现为顾虑重重,畏首畏尾。有些学生因成绩不好常觉得自己不行而抑制自己的自信心,增加心理压力,在学习中、生活中放不开手脚,一直处于紧张消极状态中,唯恐当众出丑。在经历多次挫折打击后,学生往往觉得自己是“齋种”
7、、“低能儿”,学习的积极性逐渐消失,自卑心理也就越来越重。这些综合因素的作用使得中职生普遍自我评价不高,自卑心理泛滥成灾。2克服中职生自卑心理的招法中职存活在的心理自卑理由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也妨碍了其品格和个性的发展,更是其成才的绊脚石。能否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是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6种自卑心理矫正策略。2.1家长要尽心尽责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尽到该尽的责任,不能为了工作为了挣钱甚至为了白己打牌娱乐,把孩子交给孩子的祖父母、外公外婆、亲戚或者学校后就不闻不问了,以为只要定期的给一些钱就行了。家长要关心孩
8、子,爱护孩子,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最新心理动态。当孩子出现理由时,不能一味的指责,而应和孩子一起分析理市帮助其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