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学发展简史

ID:43059292

大小:335.9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9-25

中国天文学发展简史_第1页
中国天文学发展简史_第2页
中国天文学发展简史_第3页
中国天文学发展简史_第4页
中国天文学发展简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天文学发展简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國天文學發展簡史中國歷法的改革與發展我國是世界上農牧業生產最早、最發達的國家之一,農牧業生產的發展需要天文學,因而,我國也是世界上有天文學最早的國家之一,每個時期都有所發展有所創造,也都有記載。我國最古的典籍里面就有“欽若昊天”,“敬授民時”的記載。這說明古人就很重視觀察自然現象,掌握自然規律,來決定一年季節的時令,使農牧業及時進行。中西天文學,正如其他方面,有很多不同之處:一:中國古代對星星多以實際存在之人事物命名,例如帝、太子、宰相、牛、天牢等。二:中國古代把可見範圍的天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有天區31、星官283、星1464顆。三:中國古代主要用赤道坐標系統

2、,輔以似黃道坐標系統。四:中國古代把全天分為365.25度,對應一年之日數。五:中國古代習慣用代數法模擬天象;西方則用幾何法。六:中國對常規和異常天象的觀測十分重視,其二千多年的持續記錄,是世界其他各族難七:中國之曆法乃以陰陽合曆為傳統,創立了二十四節氣,與農業關係密切。陰陽合曆之二十四節氣系統更屬全世界之僅有。中國的曆法編製更是和天象觀測並行發展,曆法不單是安排日月年,也包括日、月位置及日月食時間和行星位置等,相當於一本天文年曆。八:中國占星術的哲學點以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為基礎。九:中國古代天文學一直有濃厚的官方色彩,天文機構為朝廷所直接管轄,一切所須由政府支持。

3、在遠古時期,早期中國的天文學發展是緩慢的,這點與世界各族相同。但由於中國文明的高度發展,天文學的發展亦開始領先了。踏入春秋戰國,貴族對天象作占卜的興趣(其實商代的天文觀測正建基於占卜上)更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中國成為首先發現多種天象的國家,如:觀測太陽黑子,古中國人在沒有望遠鏡的幫助下居然仍能發現,比西方早了近二千年,令一位美國天文學家慨歎西方學者為何要用望遠鏡方能見到。漢朝開始,中國天文學的發展加快。張衡發明渾天儀正是其代表。南北朝祖沖之亦發現了歲差和日月不均勻等現象。宋元時期,古中國天文學進入了其頂峰時期,高度發達的經濟支持著天文學的發展。大型天文儀器的使用(如蘇

4、頌的水運儀象台)展示了中國人的超凡技術,數據的精度亦提高到和現代數值相差無幾的驚人程度。可惜,明朝開始,中國天文學學開始進入停滯時期。由於明清兩代的鎖國政策,中國開始對外封閉,不利學術交流。明朝禁止私人編曆顯示了中國的學術自由正被消滅,天文學知識的傳播被中斷了;雖然清朝大力提倡考據學,雖有助今人明白古代天文論著,但於事無補0明清兩代的錯誤政策,使東西方科學及技術差距加大。就各個時期的記載和天文文物來看,中國天文學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如下五個階段和四次大改革:一・萌芽階段從遠古到東漢末年黃帝時期,就有了《陰陽歷》。《史記》中記載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已有了專門測定日影的人員,

5、并在測量的基礎上編制了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歷法,據《尚書堯典》中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這是一年有366天的一種《陰陽歷》。《尚書•堯典》已有年、月、日、旬、四季、閏月的概念,並有以星象定季節的描述。夏代人們就已經發現了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可用來判斷季節。夏代根據斗柄的旋轉確定了一年十二月,以“建寅之月為止月”。《夏小正》相傳記載了夏朝的曆法,按月記載中星、斗柄指向、氣候的變化,這可能是人類最早的曆法。商代,由于重視天文歷法,專設官員管理此事,甲骨卜辭中有不少日食月食和I察新星的記錄。商代的歷法為《陰陽合歷》,把閏月放在歲末,稱為“十三月”。西周

6、時期,周公在告城(即古陽城),用圭、表測日影,驗四時確定一年二十四節氣,來指導農、牧業生產。二、形成期與第一次大改革春秋戰國到漢末年春秋時期,天文學有了很大的成就。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十月,有星学于北斗”的記載,是天文學界公認的世界上最早的哈雷慧星的記錄,比歐洲早兩千年還要多些。1978年,湖北省隋縣發現戰國初曾候大墓出土的漆箱上繪有二十八宿名稱,這說明二十八宿體系在春秋時期已大體形成。戰國時期,同農業生產緊密相關的天文歷法有了新的成就。天文學家甘德和石中曾對許多恆星的位置進行了測量,測得的成果被編成《甘世星經》一書,其中已証明了120個恆星的座標。這

7、是世界上最早的恆星標,比希臘的恆星表約早200年。秦漢時期,天文學出現了許多具有當時先進成果。《漢書五行志》中精確記錄了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十八日太陽黑子出現的位置、時間。這是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有關太陽黑子的正式記錄,比歐洲早八百多年。漢代的《太初曆》一流傳至今最早的一部較完備的曆法。東漢太初(公元前104-101年)以后,我國許多傑出的天文學家,都不斷地獨立創造新法,來提高歷法的精確度,形成了我國歷法上的一個優良傳統。關于天體的結構,就有三種不同的學說:一是宣夜說;二是蓋天說,以《周髀算經》為代表;三是渾天說。持渾天說的有洛下閤,耿壽星、張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中国天文学发展简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國天文學發展簡史中國歷法的改革與發展我國是世界上農牧業生產最早、最發達的國家之一,農牧業生產的發展需要天文學,因而,我國也是世界上有天文學最早的國家之一,每個時期都有所發展有所創造,也都有記載。我國最古的典籍里面就有“欽若昊天”,“敬授民時”的記載。這說明古人就很重視觀察自然現象,掌握自然規律,來決定一年季節的時令,使農牧業及時進行。中西天文學,正如其他方面,有很多不同之處:一:中國古代對星星多以實際存在之人事物命名,例如帝、太子、宰相、牛、天牢等。二:中國古代把可見範圍的天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有天區31、星官283、星1464顆。三:中國古代主要用赤道坐標系統

2、,輔以似黃道坐標系統。四:中國古代把全天分為365.25度,對應一年之日數。五:中國古代習慣用代數法模擬天象;西方則用幾何法。六:中國對常規和異常天象的觀測十分重視,其二千多年的持續記錄,是世界其他各族難七:中國之曆法乃以陰陽合曆為傳統,創立了二十四節氣,與農業關係密切。陰陽合曆之二十四節氣系統更屬全世界之僅有。中國的曆法編製更是和天象觀測並行發展,曆法不單是安排日月年,也包括日、月位置及日月食時間和行星位置等,相當於一本天文年曆。八:中國占星術的哲學點以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為基礎。九:中國古代天文學一直有濃厚的官方色彩,天文機構為朝廷所直接管轄,一切所須由政府支持。

3、在遠古時期,早期中國的天文學發展是緩慢的,這點與世界各族相同。但由於中國文明的高度發展,天文學的發展亦開始領先了。踏入春秋戰國,貴族對天象作占卜的興趣(其實商代的天文觀測正建基於占卜上)更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中國成為首先發現多種天象的國家,如:觀測太陽黑子,古中國人在沒有望遠鏡的幫助下居然仍能發現,比西方早了近二千年,令一位美國天文學家慨歎西方學者為何要用望遠鏡方能見到。漢朝開始,中國天文學的發展加快。張衡發明渾天儀正是其代表。南北朝祖沖之亦發現了歲差和日月不均勻等現象。宋元時期,古中國天文學進入了其頂峰時期,高度發達的經濟支持著天文學的發展。大型天文儀器的使用(如蘇

4、頌的水運儀象台)展示了中國人的超凡技術,數據的精度亦提高到和現代數值相差無幾的驚人程度。可惜,明朝開始,中國天文學學開始進入停滯時期。由於明清兩代的鎖國政策,中國開始對外封閉,不利學術交流。明朝禁止私人編曆顯示了中國的學術自由正被消滅,天文學知識的傳播被中斷了;雖然清朝大力提倡考據學,雖有助今人明白古代天文論著,但於事無補0明清兩代的錯誤政策,使東西方科學及技術差距加大。就各個時期的記載和天文文物來看,中國天文學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如下五個階段和四次大改革:一・萌芽階段從遠古到東漢末年黃帝時期,就有了《陰陽歷》。《史記》中記載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已有了專門測定日影的人員,

5、并在測量的基礎上編制了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歷法,據《尚書堯典》中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這是一年有366天的一種《陰陽歷》。《尚書•堯典》已有年、月、日、旬、四季、閏月的概念,並有以星象定季節的描述。夏代人們就已經發現了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可用來判斷季節。夏代根據斗柄的旋轉確定了一年十二月,以“建寅之月為止月”。《夏小正》相傳記載了夏朝的曆法,按月記載中星、斗柄指向、氣候的變化,這可能是人類最早的曆法。商代,由于重視天文歷法,專設官員管理此事,甲骨卜辭中有不少日食月食和I察新星的記錄。商代的歷法為《陰陽合歷》,把閏月放在歲末,稱為“十三月”。西周

6、時期,周公在告城(即古陽城),用圭、表測日影,驗四時確定一年二十四節氣,來指導農、牧業生產。二、形成期與第一次大改革春秋戰國到漢末年春秋時期,天文學有了很大的成就。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十月,有星学于北斗”的記載,是天文學界公認的世界上最早的哈雷慧星的記錄,比歐洲早兩千年還要多些。1978年,湖北省隋縣發現戰國初曾候大墓出土的漆箱上繪有二十八宿名稱,這說明二十八宿體系在春秋時期已大體形成。戰國時期,同農業生產緊密相關的天文歷法有了新的成就。天文學家甘德和石中曾對許多恆星的位置進行了測量,測得的成果被編成《甘世星經》一書,其中已証明了120個恆星的座標。這

7、是世界上最早的恆星標,比希臘的恆星表約早200年。秦漢時期,天文學出現了許多具有當時先進成果。《漢書五行志》中精確記錄了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十八日太陽黑子出現的位置、時間。這是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有關太陽黑子的正式記錄,比歐洲早八百多年。漢代的《太初曆》一流傳至今最早的一部較完備的曆法。東漢太初(公元前104-101年)以后,我國許多傑出的天文學家,都不斷地獨立創造新法,來提高歷法的精確度,形成了我國歷法上的一個優良傳統。關于天體的結構,就有三種不同的學說:一是宣夜說;二是蓋天說,以《周髀算經》為代表;三是渾天說。持渾天說的有洛下閤,耿壽星、張衡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