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4)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4)

ID:42826144

大小:3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21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4)_第1页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4)_第2页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4)_第3页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4)_第4页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4)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词句的含义,背诵全文。2.过程与方法:学会想象和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世人超然豁达的思想及对人生的热爱。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体会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提高欣赏能力,感悟作者所表达的人生哲理。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音乐欣赏王菲《明月几时有》。中秋佳节,合家团圆,品佳肴,赏明月是中华几千年来的传统。在中秋之夜,多少文人骚客留下了动人的诗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苏轼的作品《水调歌头》。清代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

2、价之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词。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苏轼。(二)作者背景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苏轼,苏洵和苏辙并成为“三苏”,苏洵是

3、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而苏辙就是本词序中所提及的“子由”。苏轼可以说自幼秉承良好的家教,二十二岁参加礼部的考试,虽然文章第一,但是因为欧阳修误认为是弟子曾巩所作,因为避嫌使其屈居其二。苏轼为官的时候正值北宋政治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政治危机。苏轼既不满意王安石的变法,也看不惯守旧党的行为,所以不管是新法当政的时候,或者是守旧派当权的时候,苏轼都不为朝廷所容。所以苏轼的一生都在各处流放,颠沛流离,但是他每到一处,都政绩显赫,深得民心。苏轼在元符三年(1101)大赦的北归途中,卒于常州,享年六十四岁。1.写作背景(1)思乡:苏轼是四川眉山人,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远离家乡,相隔千里

4、之遥,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思念(2)思人: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兄弟情深,苏辙在山东济南为官,苏轼为了能离弟弟近些,所以上书皇帝要求从杭州调任至密州,可即便相隔不远,但兄弟俩依然不能常相见,所以孤独之余苏轼不免伤感嗟(jiē)叹。(3)仕途坎坷:苏轼由于朝庭党争,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几经坎坷,仕途并不得意,在这中秋月夜,勾起了他的哀伤、思念。(4)介绍: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

5、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三)朗诵训练1.重点字词宫阙琼楼绮户婵娟丙辰2.朗读课文(四)思考与讨论1.根据课文注释,发挥想象,再现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同学描述,教师总结)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翻译: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是那一年分析: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矛盾。原文: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翻译:我想驾

6、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月宫中的高寒。分析: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又恐”两字却表现了苏轼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是他处于矛盾之中。原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翻译: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向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分析: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月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这就过渡到了下面对亲人的怀念。原文: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翻译: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分析: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原文:但愿人长久,千里

7、共婵娟。翻译: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分析:作者通过自我安慰,从内心的矛盾中解脱出来。人世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欢离合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为此悲伤,只要大家都幸福美满,千里之外,也能共享一轮明月。总结:作者从幻想到重新认识现实,并体会到现实的美好,积极的看待现实中不如人意的地方而不是消极避世,表现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