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640474
大小:2.40 M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9-18
《阳山镇田园综合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阳山镇田园综合体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不少都市人群对慢节奏的田园生活更加向往。阳山镇政府引进的无锡首个田园综合体项目将满足这些人群的愿望。“东方田园”田园综合体位于大阳山脚下,通过与阳山镇政府的战略级沟通与合作,将打造一个以生态高效农业、农林乐园、园艺中心为主体,体现花园式农场运营理念的农林、旅游、度假、文化、居住综合性园区。项目规划总面积6246亩,该项目将导入当代农业产业链上的特色、优势资源,在阳山镇既有农业资源上进行深化和优化的双重提升,开拓阳山镇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根据规划,该项目将大力发扬当地特
2、色“桃”文化,结合当地大面积高品质桃林,利用原址风貌,有选择地对现有老建筑进行改造加建,为保留这些建筑的独特韵味,将对这些建筑进行加固翻修。基于“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原则,项目还将生态设计理念融入“田园综合体”项目中,利用食物链、生态循环、垃圾回收利用、沼气等,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田园综合体项目当中,房地产开发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都将作为高效有机农业进行开发。而房产公司的盈利点也将基于这些高效有机农业带来的持续效益。“田园综合体”,强调其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的综合价值,包括农业生产交易、乡村旅
3、游休闲度假、田园娱乐体验、田园生态享乐居住等复合功能。它的价值在于,大片农田和农产品的价值和升值,在于可以不断深耕开发、升值的乡村旅游基地的建立。这符合主流市场的需求及休闲地产业的发展趋势。这一产业模式将农业与服务业相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如果能顺利推进,将极大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人口转移与充分就业,带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田园东方一期纪实:蔬菜即是景观: 在田园核心区内,我们没有简单选择草坪或是普通花卉,而是种下了大片的秋葵和紫苏田。这片土壤原本的土质指标很不理想,
4、经过之后的机器和人工的三遍犁耕,并加入了基质和营养土进行土壤改良和翻种后,特别培育的5CM高的秋葵和紫苏幼苗方可进行栽植。通过蔬菜的成熟结果,可见证景观的四季变化。这片蔬菜田园可谓是大自然的礼物,而所得的丰收更是景观的附加值体现。时代的印记:(建设前)(建设后)田园核心区的舞台秀场印刻着时代印记。舞台原址本是一座老房的所在地,其融合了民国式样的排窗和阳山火山石墙。可惜老房在一场暴雨中倒塌,庆幸的是,我们奋力留住了老屋的石墙和门前的一口古井,并通过木平台保护覆盖了老房的地坪,从平台上可看见房屋结构的柱础
5、。可以吃的花园:(建设前)(建设后)在主题餐厅中有个食材花园。其品种搭配丰富,足以开设一堂厨房食材的课程。花园具备观赏和食用的两个功能:迷人的香草类植物、美丽的蔬菜类植物、还有各类观花观叶植物点缀其中。这些品种经过类型搭配和高矮设计种植,从选苗到栽植经过几轮的品种筛选。当沉浸于这花香四溢的氛围中,你更可随心选择食材,并把它们带到餐厅让大厨烹饪制作。这种“观与食”相结合的田园式餐饮体验,是项目的一大亮点。手造的桥:(建设前)(建设后) 在这座拾房桥上,我们可以看到:老石板、石缝中依稀可见的青苔、老屋木
6、梁扶手和一步步历史走过的拾房印记。在修建此桥之前,我们希望能够用一座完整的老桥来讲述这里的故事,但“它山之桥”只能讲述“它”的故事,在经过多次斟酌后,最终放弃了收购老桥的想法。于是,我们收回了老村落的旧石板,由于手工石板每一块的大小厚度都不相同,在经过编号选配、再设计后才能拼合和铺装。从桥体到桥面,我们一块块铺设。而免于柴火之运的老屋梁柱,也成为了这桥、这村落的精神象征。最老的拾房:(建设前)(建设后) 这是拾房村历史最久的房子,于民国所建。建筑形态风格是拾房村中最为独特的江南民宅,两层的对称式布局
7、与排窗是民国时期最为流行的样式。老屋的一砖一瓦全部被保留了下来,墙面斑驳如同泼墨。一把锁、一盏灯、一把躺椅,都是历史的沉淀,老家的诠释。石头的生命延续:阳山火山石、青砖和瓦砾,是阳山镇最常用的建筑老材料。在桃花烂漫的时候,青丝如梦,石墙如画,既朴实又自然。在动迁的老屋老巷里,我们将这些即将消逝的阳山老材料收集到拾房文化市集,以新景观的艺术形式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同时,在老房子动迁区留余的老材料,将他们分区域归档保护,并对每一块材料进行编号,便于后期归类设计。我们尊重每一件老物,它们是生命,也是艺术品。老
8、桃树的见证:我们始终认为,维系这片土地最自然本真的情感,就是当地的老树。所以,这颗栽于拾房书院后,见证历史变迁的老桃树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维系着昔今。一株株春日盛放的桃花,芬芳了如今的拾房村,也牵引出了记忆中的美好。老石头的传承: 村民们被我们的努力所感动,把一块刻着“私立昌盛国民学校”的石头匾额捐献在了此处。为了这块石刻,我们走访了当地村民和镇里的相关部门,书面历史和资料已经无从考究。后从一位古稀老人的口中得知:民国初期的阳山镇有个留洋求学却心系故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