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回收废品》说课稿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回收废品》说课稿

ID:42278715

大小:12.67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11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回收废品》说课稿_第1页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回收废品》说课稿_第2页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回收废品》说课稿_第3页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回收废品》说课稿_第4页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回收废品》说课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回收废品》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说教材  本次公开课我设计了《回收废品》一课。这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的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这里通过“三位同学收集塑料瓶”这一生活情境,为孩子们呈现了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比多比少的问题。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信息、表达信息,进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实际上,这类问题都可以运用加减法来解决,关键是如何在学生脑中建立问题意识及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在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时,教材为我们呈现了摆学具的过程,通过孩子们自己动手摆一摆,帮助他们理解为什

2、么可以用加减法解决此类问题,使学生学习数学更加贴近于实际生活,学得更有亲切感。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学生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列式并进行计算,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能力目标: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

3、、会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决“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能正确列式计算。  2、难点:理解“甲比乙多几个,甲比乙少几个”的意思。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以情境创设法和实物操作法为主。首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接着,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形成表象——抽象出算式”的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学习形式的交互运用,以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

4、能力的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我借助多媒体出示一个公园的场景,让孩子们一起来逛公园,带着一种愉快的心情步入课堂。随着画面转换,孩子们将看到有人在公园随地乱扔垃圾,这时孩子们肯定有话要说,让学生自觉地产生“回收废品”的需要。由此,自然地引入到“回收废品”的教学中,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提出问题  有了前面的铺垫,这时,我们就可以出

5、示课本中的主题图,即“小林、小红、小青三位小朋友收集塑料瓶”的情况。然后,教师再积极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进而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些可能不是。对于后者,我们不能给予否定,也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孩子们把它们存入问题银行今后解决,也可以在新课结束后,把它当作一个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课后解答。  2、解决问题  这堂课我们有两个问题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是“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也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也就是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对于

6、第一个问题的教学我分为这样几个层次:  (1)找: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到与问题有关的数学信息。  (2)读:把找到的数学信息与问题连起来读一读,初步感知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摆:指导学生动手摆小棒,通过摆小棒的过程,让孩子们明白“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谁更多,谁更少”等问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便于学生接受,而且还为学生今后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寻找单位“1”做好铺垫。  (4)算:让学生试着列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  (5)结:教师适时给予小结,升华学生对新知的认识。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就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

7、放手。”有了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扶”,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在这堂课中,我对练习部分做了较大改动。为了突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