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696108
大小:237.9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30
《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吴正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一-从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的三个案例说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正宪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我作为基层教师代表参与了教育部关于《课标》的审定工作。在这里不仅有了静心再读、再品、再思考的空间,更是拥有了与数学教育大家对话、交流、研讨的平台。反复研读讨论,感想多多……由于篇幅的限制,木文仅以“感焙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角度,从三个案例说起。《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吋,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木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
2、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Z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岀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我赞成这样的补充。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牛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木依据,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数学思想方法是处理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木策略,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屮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口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耍的。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屮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呢?我们从《课标》小新增加的三个案例的讨论说起。案
3、例(一)图屮每个小方格为1个而积单位,试估计曲线所围成的而积。如图一:(图一)教师们对此题目并不陌生,,解决这个问题通常的做法是数方格。先数一数有多少个整格,再数一数有几个半格,把不满整格的进行整合,最后累加起來,用此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在这次审定课标的讨论中,张恭庆院士的发言对我颇有启发。他认为这样处理没能体现估算的价值,此题还可以挖掘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在张恭庆院士的建议下,我们进行了讨论,课标修改组对此也作了认真修改,以充分体现该题的数学教育价值。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对此案例的解读中,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帮助学生事先做好规划,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估
4、计图形的面积。例如,教学中教师叮以启发学生首先观察图形,边进行思考“你认为曲线所围成的面积结果可能会在那个范围Z间呢?你能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试一试。首先选择好用來估计的“单位”即:以图形中的一个小方格为一个单位。再找出曲线围成图形面积的上界和下界。学生可以这样操作,先数出曲线帀成图形内包含的完整小方格数,用彩色笔将它圈岀来,估计出这个曲线围成图形面积的卜•界(有75个这样的单位);然后再数出曲线围成图形边缘接触到的所有的小方格数,也用彩色笔将它圈出來,估计出这个曲线围成图形面积的上界(有M3个这样的单位)。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采用第一种方法估计的结果比
5、实际面积小,使用第二种方法估计的结果比实际而积大,实际的面积是在这两个数Z间。由此确定曲线围成图形面积可能的取值范围。如图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用口己的方法进行估计,通过记录、计算、比较的探究过程,体会估算的意义和方法。教师继续追问“那么还有什么方法能使佔算的结果更接近实际面积的吗?试一试!”这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无疑是提出了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所有的方格等分成更小的方格,继续利用上面的经验,探索出更接近实际面积的估计值,从而渗透极限思想。如图三:(图三)同样的数学学习素材,截然不同的教学设计,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数方格”的设计没能充分体现佔算的学习价值,只是把估算
6、当成一个操作技能一—数方格(知识点)去教了,为了教估算而估算。“寻找区间”的设计则注重学生估算意识和方法的培养。特别是选择合适的估计“单位”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估算的关键,引导学牛体验逐渐逼近的极限思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牛养成事先做好规划的习惯,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估计图形的面积。通过对上界、下界的确定,帮助学生寻求取值范围,找到合适的区间。这个上界、下界的确定,对学生体验估算是很有意义的。这是真止意义上佔算价值的体现。特別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将方格等分成更小的方格,使估计值更逼近准确值,从中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很有意义的。佔算教学要通过在具体情境背景下
7、的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用近似的思想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方法,让学生多拥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其中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数学数活动的经验。案例(二)“一个房间里有四条腿的椅子和三条腿的凳子共16个,如果椅子腿数和凳子腿数加起来共有60个,那么有儿个椅子和儿个凳子?”此题目老师们似乎也很熟悉,有人把它称为“鸡兔同笼”的变型。这是在过去的奥数培训中是不可缺少的训练内容。今天的《课标》中乂增加了这样的案例,为什么?该案例的数学教育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