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材处理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材处理

ID:41075346

大小:591.10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9-08-15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材处理_第1页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材处理_第2页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材处理_第3页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材处理_第4页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材处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材处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材处理绪言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平衡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四章电化学基础一、教材整体特征同中有变与大纲版教材有相似之处与《必修》教材有相似之处内容变化要求变化学生基础变化内容组织变化31.教材内容有所增加新增内容:熵与熵变、化学反应的方向性、电离常数、沉淀溶解平衡对于新增内容,我们首先需要理清其中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认识标准对这些内容的教学要求,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42.教学要求有所提高内容原要求现要求盖斯定律阅读能应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原电池无盐桥有盐桥化学平衡常数阅读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

2、算反应的转化率各种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利用碰撞理论解释利用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解释53.学生基础有所变化必修化学化学反应原理举例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限度、反应热、原电池、电解等要求通过实验简单认识化学反应原理全面、系统地认识化学反应原理教材衔接在《化学反应原理》中适当提及必修化学中的相关内容,但不简单重复。教学建议通过适当方式,引导学生在回忆必修化学相应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6(1)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理解设置探究活动:例如中和热的测定引导学生分析:例如盖斯定律的应用呈现微观结构:例如锌铜原电池原理示意图(2)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掌握科学方法探究法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3)关注化学

3、与社会联系,突出化学应用价值4.内容组织有多法二、本书编排特点注意与必修模块的衔接恰当定位教材的理论水平教材容量适当,留有发展空间按需设计装帧黑白+彩插原理示意图多实验装置图:手绘,清晰实验摄影,真实实验摄影,真实实验摄影,求真实装置、操作手绘,求清晰装置、操作手绘,求清晰装置、操作手绘,求清晰三、某些教学体会我们高二已经基本完成了选修教材的新课教学,现由我来同大家交流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的一些感受,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指正。刚拿到课标时也是感觉新增内容不少,以为难度肯定非常大,也有一些畏惧心理,等拿到教材后经过仔细阅读分析,这种畏惧心稍有降低,因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

4、教学参考书的指导下,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学主要目标与目的、重点和难点,能够归纳出哪些是需要重点掌握的问题,哪些是为了理解主要问题而设的一些过渡性知识.这些知识是为解决主要问题而设的桥梁,本身没有纠缠的必要,非常突出的是我们比较担心的焓和熵,分清各知识点的功能价值后再进行教学设计就比较容易了。新课程的突出特点是要侧重让学生形成一些基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而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点,课标和教材中出现的新增内容就是为完成这一任务服务的,要让学生认识问题的本质,便于掌控和运用具体知识在陌生环境中解决问题。在考试中命制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对解决问题过程考查的题目是完全具有可操作性的,所以我们在教

5、学实施过程中还是要依据课标的要求认真执行每一个环节的。下面就一些我们讨论的热点问题谈谈我的看法。1.电化学教学该部分增加了盐桥电池,此处的增加意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原电池反应的原理,我们在处理该知识点时,让学生利用科学探究栏目,利用已有的铜、锌原电池的知识,借助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讨论,自己完成教材中的有关问题。通过学生自己介绍对原电池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清楚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从微观粒子的角度认识原电池中微粒的移动情况,从而明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完成对于原电池的整体把握。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处理该部分习题时,有关电极的判断,半反应的书写及对电解质溶液的分析,微粒的观点更加明确。2.对于焓

6、的教学:课标中提到了焓变,考纲中没有提及,引入它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解决热化学方程式的问题,其二是为判断反应的方向奠定基础,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教学中认真对待它。老师们感觉教学有难度,我当时也有同感,总想试图按一般的教学顺序让学生进行理解,即先认识焓的定义,再认识焓变。在教学设计时就遇到了很大困难,因为焓的定义在中学阶段不好界定,总是不能进行简练而科学地界定,我们知道大学物理化学中是通过状态函数的关系推导来引出焓的,即H=U+PV,顺理成章,容易被理解。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是不允许这样推导的,后来分析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运用焓变,而不是焓,认为没必要知道焓到底是什么,只要了解焓变就行了,所以我

7、们就采取了另外一种处理概念的方法,即从运用的角度去认识概念。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反应中存在热效应(Q),而热效应数据的获得比较繁琐,必须逐一测定,并且还与测定条件有关,为了方便运用,再引入一个新的量,也就是焓变,它可以通过数学计算而直接获得,不必一一测定。然后再建立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就可以了,也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个关系可以这样描述,在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焓变等于反应热,即△H=Q。这样焓变的引入就完成了,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至于焓的界定,讲不讲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