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

ID:40854903

大小:2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8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_第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_第2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_第3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_第4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回顾·拓展二教学目标: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⒉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3、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4、自主阅读“趣味语文”,并能说出“趣”在哪里。体会锤炼文字的重要性。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课文学习中,对于作者的表达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所以教师在教授时不可讲的过多,主要是让学生讨论交流方法,已达到对与表达方式更好的掌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教学难点:学生能联系实

2、际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表达感情的。教学准备:1.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2.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家节倍思亲”,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回顾·拓展二(板书课题:回顾·拓展二)二、赏析片段,感悟乡情 ⒈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3、我还。(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3)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4)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5)“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6)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

4、么?知道都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呢?过渡: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向我们诉说着思念家乡的情怀!家乡,真是游子心中扯不断的牵挂呀!请同学们默读本组的几篇课文,说说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三、回顾课文,交流互动  ⒈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⒉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⒊小组派代表发言。  ⑴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⑵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⒋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

5、们的习作也要这样。四、诗文链接,内化积累1、同学们,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学会了抒情要用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表达,还积累了不少感人的片段.谁能背诵一两段?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诗句  2、出示“日积月累”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你能把他们记下来吗?练习背诵,小组背诵,全班背诵。五、趣味语文,激发兴趣1、自由朗读“‘推敲’

6、的来历”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3、全班交流对“推敲”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的实例六、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再一次走进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同时也了解了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相信对同学们今后的习作会有很大的帮助。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收获了什么呢?请大家来小结一下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