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310049
大小:17.7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30
《【教学设计】《项脊轩志》(语文北师大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巢湖市柘皋中学葛庆国教材分析:《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他的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
2、。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2.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2.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
3、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2.研习重点段落,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教学难点: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学生诵读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文人与书斋)1.由书斋话题导入: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时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比如刘禹锡的“陋室”、蒲松龄的“聊斋”、陆游的“老学庵”、沈从文的“窄而霉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归有光的这间小小的书斋,听听他的光阴故事,学习这篇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2.作者简介:归有光(1
4、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世称“震川先生”。六十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归有光博览群书,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之为“今之欧阳修”,善于通过一些琐事,来表现自己的深情。3.文体简介:“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对项脊轩及《项脊轩志》的兴趣。二、整体感知(一)朗读全文,感知内容
5、1.第一遍范读:听录音范读,读准字音及句子节奏。2.第二遍自读:请以“一二三”为点概括文章内容。明确:一间书斋(项脊轩)、两种情感(悲、喜)三个女人(先大母、先妣、爱妻)(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这间书斋有何魔力,让他欢喜让他忧,男女分组指出可喜和可悲之事。明确:喜——轩陋情怡;悲—老妪忆母、祖母期盼、夫妻永别(物是人非)2.围绕项脊轩发生的这些事有没有共同的特点。明确:琐碎、平常——深情尽在细节中(重点品读2、4、5段)补充:黄宗羲:“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林纾:琐琐细细均家常之语,乃至百
6、读不厌。 【设计意图】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悟。只要诵读到位,理解文章感情与技巧就会迎刃而解。三、品读片段,感悟深情有人评价此文“事事关情,语语动情”,找出相关片段,体味人物语言和动作中蕴含的深情。(一)先妣: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二)先大母:“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三)爱妻: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1.写先妣——突出“慈爱关怀”作者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语言“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7、二是动作“扣”。走到门前轻轻敲一下门怕惊动孩子,写活了母爱。(林纾先生“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2.写先大母——突出“殷切期望”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语言描写格外生动,如“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含疼宠之情,又有赞许之意。“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寄以祖母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但如今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怎能“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