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098506
大小:2.25 MB
页数:56页
时间:2019-07-21
《《动火监护人培训》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公司安全管理重于泰山防火防爆需要你我2诸城恒威服装有限公司动火监护人培训部门:社会责任管理部--消防科主讲:王斌3培训主要内容一、防火防爆安全技术二、动火前的处置措施、清洗方法三、动火作业管理规定四、动火作业六大禁令五、外来施工动火管理4一、防火防爆安全技术5A、基础知识1、燃烧的定义、特点定义:一种同时伴有发光、发热的激烈的氧化反应。特征:发光、发热、生成新物质。62、燃烧的三要素(火三角)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可燃物点火源助燃物73、燃烧的类型闪燃:可燃液体受热蒸发为蒸气,液体温度越高,蒸汽浓度越高,当温度不高时,液面上少量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遇火源会闪出火花,短暂
2、的燃烧过程(一闪即灭)。T≤1秒闪点: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如:丙酮-20℃;乙醇12℃;乙酸39℃等。闪点越低,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性越大。8着火:可燃物质在火源的作用下能被点燃,并且火源移去后仍能保持继续燃烧的现象。着火点(燃点):能发生着火的最低温度(℃)。如:甲醇385℃,乙醚160℃等自燃:由于温度升高引起的自发引燃。能引起自燃的最低温度称自燃点,如:黄磷30℃,煤320℃。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越大。94、不同可燃物的燃烧过程固体液体气体蒸发熔化蒸发或分解氧化分解着火燃烧由此可见,难易的程度:气体类最易燃烧,其次为液体类,最后为固体类。105、火灾定义:指失去控制蔓延成灾
3、的燃烧现象。或指超出有效范围的燃烧。通常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人员和财产损失较轻时,有时也称火警或未遂火灾事故。116、按燃烧物料的性质分类A类火灾是固体物质火灾;B类火灾为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火灾;C类火灾为气体火灾;D类火灾为金属火灾。E类带电火灾。如家电,变压器。127、爆炸:定义:物质发生一种急剧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能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巨大声响的现象。分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物理爆炸不产生新的物质,而化学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和成分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产生新的化学物质。138、爆炸的危害A.直接的破坏作用:设备容器被炸毁,碎片可在100-500米内分散,在大范围内造成危害。B
4、.冲击波的破坏作用:爆炸产生的高压高温高能的气体向活塞一样挤压周围的空气,形成冲击波。对周围的建筑物,设备和人员的震荡作用,而造成破坏和伤害。14C.造成火灾:爆炸产生的高温热量,容器破裂的静电放电能把周围的可燃性物体点燃,引起火灾。D.造成中毒和环境的污染。好多物质不仅可燃,而且有毒性。159、爆炸极限(爆炸浓度极限)定义:可燃性气体或蒸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会发生爆炸的浓度极限值。爆炸下限:可燃性混合物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爆炸下限越小,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爆炸上限:可燃混合物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爆炸上限越高,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1610、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a、初始温度——混合爆炸气
5、体的初始温度越高,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则下限降低,上限增高,爆炸危险性增加。b、原始压力——0.1~2.0MPa的压力下,对爆炸下限影响不大,对上限影响较大。大于2.0Mpa时,下限变小,上限变大,爆炸范围扩大。17c、惰性介质及杂质——惰性气体含量增加,爆炸极限范围缩小。d、容器——当容器直径或火焰通道小到某一数值时,火焰就不能传播下去,称为临界直径或最大灭火间距。如:H2,C2H2,d<0.1-0.2mm时爆炸不传播e、点火源;f、其他因素1811、安全距离危险品生产区、总仓库区、销毁场等区域内的建筑物之间应留有足够的安全距离,称为内部安全距离。危险品生产区、总仓库区、销毁场等与该区域外的村
6、庄、居民建筑、工厂住宅、城镇、运输线路、输电线路等必须保持足够的安全防护距离,称作外部安全距离。根据贮存量的多少、物质的不同,安全距离都有不同要求。1912、可燃气环境爆炸危险度可燃气环境爆炸危险度(%)=环境空气中可燃气含量/该可燃气爆炸下限值(%LEL)例如:氢气的爆炸下限为4.1%,爆炸上限为74.1%。那现在车间内空气中氢气含量为2.05%,由此可知,该车间的爆炸危险度为。20B、控制、灭火技术1、点火源控制可分为化学火源、电气火源、机械点火源等。明火、高热物及高温表面、电气火花、静电火花、冲击与摩擦、反应热、光线及射线212、火灾爆炸危险物质的处理用不燃物料代替易燃物料根据物质特性采
7、取措施密闭与通风惰性介质保护危险物质的处置:填埋、燃烧、化学分解等223、建筑的安全疏散设施的设置a、楼梯间敞开楼梯间、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b、疏散走道设置从房间内最远点到房间门或住宅户门的直线距离不应超过15M,低层民用建筑可适当放宽。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距离不宜超过30M。c、安全出口设置d、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标志234、消防器材、灭火方法A、灭火原理隔离法:将火源与火源附近的可燃物隔开,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