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858256
大小:2.01 M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13
《故宫建筑须弥座的尺度构成与装饰纹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故宫建筑须弥座的尺度构成与装饰纹样赵鹏郭泓张杰一、须弥座概述及故宫须弥座的类型都是单层,其上无栏板柱子及龙头。在故宫各式琉璃门“须弥”二字,见于《佛经》,本是山名,亦译作中都是这种类型。重要大殿的基础也是这种须弥座,不[1]同之处在于大殿的须弥座雕刻较多,从上至下,每层都“修迷楼”,就是喜马拉雅山的古代注音。《佛经》中以喜马拉雅山为圣山,佛座称“须弥座”,意即佛坐有雕刻。而琉璃门须弥座只是在束腰和圭角有雕刻样式。在圣山之上,以示佛的伟大和对佛的尊重。(2)勾栏须弥座:须弥座之上有栏板柱子的须弥中国最早的须弥座出现于山西大同市建于北魏孝文座,无龙头,多出现在室外陈设处。帝时期的云冈石窟,
2、在其多处佛塔的下面都发现了须弥(3)带龙头的须弥座:须弥座之上有栏板柱子及座形式的基座。这个时期的须弥座造型简单,只有一些龙头。殿宇月台的须弥座多采用这种形式,例如武英殿、简单的纹样装饰,具有明显的佛教艺术特征。随着当时钦安殿等月台基础。佛教建筑的发展需要,须弥座渐渐演变成后来高级建筑(4)多层须弥座:等级很高,多个平台分饰以须物的基座。敦煌壁画中的建筑也可见许多须弥座,早期弥座、栏板、望柱装饰。如三大殿区的三台须弥座。比较简单。五代以后,有枭混、莲瓣的须弥座逐渐盛行,本次调查的目标是第(1)、(3)、(4)种类型,至宋则更甚,这就与后世常见的须弥座样书基本一致了。尤其集中在(1)和(
3、3)两种类型,因为这两种类型在从敦煌壁画中反映的建筑所见,到了唐代以后,须弥座故宫建筑须弥座中最为常见。才用于房屋建筑之中,而且只作为建筑群中轴线上主要殿堂的基座,所以,至少在唐代,须弥座已经被认同为二、故宫建筑须弥座各构件之间的尺度构成[2]故宫古建筑绝大部分须弥座主要由上枭、上枋、束较普通素方台基更为高级的建筑基座形式了。宋辽金之际,须弥座已十分成熟丰富,形式进一步走向繁缛,腰、下枋、下枭、圭角等六部分组成(图1),对这六走向程式化,北宋官书《营造法式》对须弥座之制有明部分彼此之间比例关系的探讨是本文的一个主要方向。确记录。元代须弥座的形式,开始出现简化的趋势。明根据《营造算例》规
4、定:【须弥座各层】高低按台清时期,须弥座进一步简炼,官式建筑尤其如此。基明高五十一分归除,得每分若干;内圭角十分;下枋故宫须弥座按照建筑类型分,主要体现在建筑台基、八分;下枭六分,带皮条线一分共高七分,束腰八分,墙体下肩、砌体、基座等处。按照材质类型划分,则主带皮条线上下二分,共十分;上枭六分,带皮条线一分,[3]要体现有琉璃、石、木、砖等须弥座。其中琉璃须弥座共高七分;上枋九分。此规定中,需要说明一个基本主要用在照壁处,木质须弥座主要用在室内装修及陈设、概念上认识的不同,即《算例》规定束腰尺寸包括了上砖须弥座主要用在室外陈设。石质须弥座应用范围最广,下皮条线,而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上、
5、下枭的上下皮条用于主要殿堂的台基和各式门基座。本文只讨论建筑须线往往与之共为一块石料,而束腰为单一石料,或束腰弥座,主要集中在石质构件。和上下枭共为一个石料。从构造角度来看,似乎束腰总故宫须弥座按照构造类型可分为四种,即:高应不算上皮条线的高度更为合理。(1)基础形式:最常见的一类,自下而上各部位再看刘大可先生在《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中总结的关于须弥座各层比例规律的三条原则为:(1)圭角作者:故宫博物院和束腰的高度应基本一致,并应在各层的高度中最厚。[1]梁思成,台基简说,梁思成全集(第六卷),中国建筑工业(2)上枋应比下枋稍厚。(3)上、下枭的高度应一致,出版社,238页,2004年
6、[4]并应在各层高度中最薄。仔细分析这三条原则,其实[2]莫畏,须弥座探源,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9月就是对《算例》中规定的另一种解读方式,其核心内容[3]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75页,是一致的。但刘大可在随后的尺寸说明中却提到上、下2006年[4]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89页,枭8份(包括2份皮条线),束腰也为8份。这样就与2008年前面的三原则相违背,有前后矛盾之嫌。不过,他所述·34·的上、下枭尺寸算法符合笔者的观点。系,个别例外如宁寿宫一区乾隆时期修建的建筑,其须基于图1所示,统计故宫部分建筑的须弥座各层高弥座最大特点
7、是没有圭角,而束腰高度也比上下枋尺寸度尺寸如表1。要小。同为乾隆时期的建筑雨花阁,不在宁寿宫区,建根据调查表格数据的分析,可得出初步意见是:造年代略早于宁寿宫区建筑,同样无圭角,但束腰高度1、圭角最厚,其次为束腰,圭角和束腰很少有厚尺寸却是最大。度一致的情况。各构件之间尺度构成的总体规律可以总结,但彼此2、上枋比下枋要厚,或两者厚度一致,两种情况之间的具体比例却很难找到。上枋至圭角的实际比例情均属常见。况远不是9:8:8:8:8:10那么简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