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静态标定》PPT课件

《传感器静态标定》PPT课件

ID:39398209

大小:226.61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7-02

《传感器静态标定》PPT课件_第1页
《传感器静态标定》PPT课件_第2页
《传感器静态标定》PPT课件_第3页
《传感器静态标定》PPT课件_第4页
《传感器静态标定》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感器静态标定》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主讲教师:李慧中测力传感器的静态标定1.学习YJD-1型电阻应变仪的使用方法。2.学习测量装置静态特性的标定方法。3.掌握用分析软件对静态装置静态特性的标定方法。4.学习掌握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技术。实验目的1.YJD-1型电阻应变仪2.计算机及分析软件3.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实验仪器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电桥YJD-1电阻应变仪加载装置新设计制造的传感器,需要对其参数和性能进行标定,以便检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另外,随着时间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使用中传感器的参数也会有变化,也需要进行定期校准,所以测量装置的标定,是一项经常性,非常重要的工作。电阻应变式测力传感器的静态标定,就是在静态下,通过加

2、载装置对传感器施加载荷,同时由应变仪读取输出,而获取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参数如灵敏度,非线性度,回程误差等。实验系统及测试原理(一)粘贴应变片1.惠斯登电桥挑选两个电阻值120Ω左右的电阻应变片,阻值差小于0.5。2.砂纸打磨等强度梁,去除污物,用酒精清洗。3.用502胶水粘贴电阻应变片。(一片粘在受力的位置,一片粘在不受力的位置。)4.用万用表检查有无短路、断路,引线与等强度梁间的绝缘电阻应大于150MΩ。5.焊接导线,并用胶带纸固定,在常温下,放置24小时后,方可使用。实验步骤(二)仪器的操作使用方法:1.联接电桥:将应变式传感器的应变片引出线分别接于A、B、C三点,并将接线柱

3、旋紧,组成半桥单臂测量电路。2.调整灵敏系数盘K,使之与应变片的灵敏系数K相符。3.检查指示器指针是否准确的停止在机械零位,否则必须校正后方可工作。4.检查微调,中调,粗调三个调节旋钮,是否都指在零位。5.经指导老师检查无误后,方可打开电源。6.将选择开关旋到“予”上,调节“电阻平衡”,“电容平衡”两电位器,使指示电表的指针指与零位。然后将开关旋到“静”的位置,再调节“电阻平衡”使指针指于零位。在“予”、“静”反复调整几次后,此时电桥已予调平衡。7.仔细观察三分钟,电表指针不应有漂移。8.进行加载,指针偏移零位,旋转“微调”旋钮使指针指回零位,记下此时“微调”旋钮读数。加载:1

4、00,200,300,400,500(g)记录读数。9.依次卸载并记录读数。注意卸载至零载荷时,不要忘记将微调旋钮读数记录下来。0100200300400500加载卸载(三)计算机演示实验1.打开计算机。2.双击桌面上的“快捷方式”。3.进入“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实验”点击“开始”。4.进入实验,点击实验一“应变式传感器的标定”。5.将实验记录的各数据分别填入,点击“作图”。6.按端点线性、最小二乘法二种方法做出拟合直线,求出线性误差。7.绘出回程误差特性曲线,并确定其回程误差H。8.确定本测力传感器的静态灵敏度S。1.非线性度(1)端点线性端点线性是生产中选择拟合直线的一种简

5、便方法。具体做法是:以定度曲线的首        尾(即额定最小和最大值)相连的直线作为所选择的拟合直线。如下图:BAy测量范围XABY用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线性误差计算如下:式中L—相对线性误差B—距拟合直线最大偏差的绝对值A—输入为最大值时的输出值(2)最小二乘法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的拟合原则就是为最小值。为定度曲线和拟合直线第i对应值之间的残差。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的方程为:式中K为拟合直线的斜率b为拟合直线与纵坐标的截距斜率K和截距b可按下式计算由方程Y=kX+b做出拟合直线,此直线为最佳拟合直线,于是可求出线性误差用最小二乘法求得的拟合直线的拟合精度最高,但计算比较繁

6、琐。2.回程误差(H)回程误差也叫滞后或差变。它表明测试系统在正、反行程期间输出—输入曲线不重合的程度。回程误差的大小一般由试验确定。其值以正反行程时定度曲线间地最大距离h或h和A之比的百分数表示。如下图:hyxA3.灵敏度(S)灵敏度表示输出变化量与输入变化量之比。线性测量装置定标曲线的拟合直线的斜率就是其静态灵敏度。灵敏度可由下式求得:S=注意:灵敏度有量纲,指每单位输入量所得输出量的大小。1.实验名称2.实验目的3.实验系统框图4.实验数据处理—电阻应变式测力传感器静态特性指标评定。(1)非线性度(2)按端点线性、最小二乘法二种方法做出拟合直线、求出线性误差。(3)绘出回

7、程误差特征曲线,并确定其回程误差H。(4)确定本测力传感器的静态灵敏度S。5.心得体会及对实验的改进意见实验报告内容谢谢大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