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066651
大小:26.5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24
《初中地理评课《日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七年级下第七章第一节《日本》评课分析XXXX学校XXX3月18日我听取了我校骨干教师XX老师讲授的七年级下册《日本》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日本的地理位置以及各种地理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X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一、教学设计
2、思路清晰X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亚洲处于怎样的地理位置?”,“我们国家周边有哪些重要的亚洲国家?”接下来便是自主导学:自学出日本的地理位置,即临海、邻国,经纬度、到与大小的比较以及内海等硬件知识。然后深入读图,一下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解决:日本的地形、气候以及河流特点三个问题。联系旧知识,知识贯穿良好。再次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学习日本频发地震的原因以及相应措施。再通过课堂
3、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陈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二、课堂结构安排严谨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又能引出下一问题。如:“既然日本频发地震,又有这么多的预防措施,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呢?”这一过渡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三、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
4、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X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如本节课中的探究——日本为什么频发地震,其中要求学生作出假设,X老师就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五、教学语言独具特色X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让学生一听就知道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
5、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另外,X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播放视频创设出了很好的情景,引课十分成功。二、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实行自主探究完成教学内容的方法,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
6、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三、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
7、分发展。四、教师专业素质过硬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十分过硬。而画在黑板上面的日本地图更是让我震撼,地图逼真,繁简得当,可见功底深厚。教学过程中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注意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
8、思考的地方:一、还有少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但是有少数学生不能够完成任务,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的提醒与帮助,如果老师能够顾及全面,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的话,也许会更好。二、如果在课堂结束之前系统的总结一下这节课学习的知识,效果肯定就会更好了。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值得我学习的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