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572618
大小:3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5
《2009年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计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09年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计划 2009年全市劳动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着力在支持和服务企业发展、稳定和促进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力争把苏州打造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先行地区、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示范地区、劳动关系协调发展的和谐地区”。 一、紧紧围绕保增长,着力做好服务经济服务企业工作
2、 (一)全力以赴推动减轻企业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贯彻落实《关于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服务经济服务企业的意见》(苏劳社〔2008〕11号)、《关于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的实施意见》(苏劳社〔2009〕3号)等多项为企业减轻负担的政策措施,努力把政策的积极效应发挥到最大程度,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环境,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难题、减负担、渡难关。 (二)持之以恒开展好企业运行动态调研走访工作。牢固树立“双维护、两服务”(即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服务经济、服务民生)的方针理念,继续实施面向企业的普遍走访和困难企业的重点联系制度,全面掌握企业发展运行、用工管理、社会保障
3、、劳动关系调整等方面的实际状况,把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涉及劳动保障领域的各种实际困难作为服务的重点,帮助企业出主意、想办法,高效率、高质量地为企业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三)因时制宜研究制订服务企业保增长的扶持措施。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新动向新情况,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用足、用好中央和各级地方的政策,结合实际勇于创新,积极稳妥地研究制订保增长、促发展的扶持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及时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竭尽全力支持和服务企业正常发展。二、紧紧围绕保民生,着力完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 (四)千方百计稳定和促进就业。全面贯彻落实近期国家和省、市关于
4、积极应对当前形势稳定就业促进就业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扩大投入、拉动内需对带动就业的积极效应,通过完善资金支持、金融信贷、社会服务等扶持政策,适度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努力扩大就业容量。落实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和稳定岗位的各项补贴政策,帮助企业缓解运行困难阶段的资金压力,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稳定现有就业岗位,确保实现全年新增就业人数11.5万人,帮助2.6万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的预期就业目标。 (五)更加注重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省政府53号令、《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
5、号)和《市政府关于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稳定就业促进就业的意见》(苏府〔2009〕1 号)等法规文件精神,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将政策扶持的就业困难群体范围从城镇延伸至农村。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力度,努力拓宽公益性岗位的范围和规模,全年开发社会公益性岗位8000个。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行政村为载体,以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零转移贫困家庭等困难群体为重点,建立健全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持续动态为零,农村零转移贫困家庭得到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服务,全市90%的社区建成充分就业社区,80%的行政村建成充分就业村。 (六)积极推行青年见习制度。结合产业发展要求,审
6、核认定一批青年见习基地,吸纳本市16-25周岁失业青年进入基地参加就业见习。通过见习培训,切实提升失业青年就业能力。实施青年见习补贴和见习基地补贴政策,鼓励各类用人单位优先录用持《见习合格证书》的失业青年。 (七)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开展国家级“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示范型城市”创建工作,建立“创业型城市”和“创业示范街道、乡镇、社区及行政村”的申报、评估制度。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创业组织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创业培训体系、服务体系和考核体系。不断优化“八位一体”创业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拓展创业孵化基地形式,完善创业孵化基地考评机制。树立创业典型,提升
7、创业质量。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农民创业。 (八)组织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综合运用就业专项资金、失业保险基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鼓励企业对职工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开展城镇失业人员技能就业培训援助,加强来苏务工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做好高校和技工学校、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技能提升培训,根据需要延长培训期限,提高培训补贴标准,缓解当期就业压力,为新一轮发展储备技能人才。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培训定点机构的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