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560228
大小:3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4
《《菱形》的定义与性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菱形》的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菱形》科目:数学教学对象:八年级130班全体学生课时:二课时提供者:周德富单位:云县忙怀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 《菱形》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的内容,纵观整个初中数学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别之后,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节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菱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掌握菱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定条件,并能灵活运用。2、能力目标
2、:在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分析能力,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3、情感目标: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菱形的图形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八年级学生已掌握了部分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而且对菱形直观的、肤浅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既要利用他们对图形的直观感知及已掌握的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为基础,探索菱形的性质及判别方法,又要尝试利用它们解题。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3、,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乐趣,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观察讨论——总结归纳——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我在教学中将采用发现法、问题研究教学法、教具演示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等方法,积极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合作交流的气氛下进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2、教学难
4、点:性质与判别方法的灵活运用。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生活中的菱形的精美图片 欣赏图片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并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因为有了数学而变得更精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演示平行四边形到菱形得过程,从而给出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画菱形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强对菱形定义的掌握,为后面的性质和判定的验证做铺垫。 菱形的性质通过折叠纸的方法探究菱形的性质让学生通过折纸的方法来探究菱形的性质既直观又简单,又为后面菱
5、形的判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菱形的判定利用课前准备的小棒得到菱形,从而得到判定让学生通过“猜想---动手操作---检验”来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并设计了一个“陷阱”从而猜测“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让学生体会到并不是所有的猜想都正确必须加以验证。 老师出示菱形性质与判定的应用例题(课本98页例题2与99页例题3)思考,解答,总结 这两个例题分别是菱形的判定及性质的应用,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对性质及判定的应用形成一定的认识,为后面学生自己应用知识解题做铺垫。老师出示课本98
6、页练习1、2题,课本100页练习19.2中1、2、3题分组解答并展示让学生学会对菱形的性质及判定的灵活运用,破解难点 引出话题 学生总结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性认识七、教学评价设计1、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为主线,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研究、动手实践,发现规律、同伴交流、猜想结论,再经过演绎推理给出证明,使学生经历了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过程,进一步学会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对数学问题的思考。教学设计结构完整、合理
7、,对细节考虑周全且处理到位,题目设计梯度适度,关注了每个学生的发展。2、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巧妙地运用“即时评价”功能,不断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愉快地学习,这种愉快是每一位听课者看得见的。不论学生答对答错, 钟老师都保持着他特有的微笑,对的理由,错误的原因, 都在钟老师关注的范围,不仅关注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还关注了学生在整个学生过程中,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和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八、板书设计 菱 形1.菱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
8、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菱形的判定: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九.教学反思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 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是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的探究及应用。通过学习,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但在应用方面有些学生还不够熟练,以后会出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加以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