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一)》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一)》教学设计

ID:38541762

大小:3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4

《勾股定理(一)》教学设计_第1页
《勾股定理(一)》教学设计_第2页
《勾股定理(一)》教学设计_第3页
《勾股定理(一)》教学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勾股定理(一)》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义务教育教科书(RJ)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一)》教学设计播州区枫香镇花茂学校许鸿一、课题《勾股定理(一)》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第一节内容《勾股定理》的第一课时。课标要求对“勾股定理”的探索与运用;本节内容有关边长等计算是二次根式的延续,它又为下一章矩形、菱形、正方形中有关边长的计算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必备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建模思想”构建方程的重要工具之一。三、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数学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过程到结论,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所以本节课以具体的问题入手,从特殊到

2、一般的探究过程,最后形成理性的认识。四、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2.探索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3.会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等腰直角三角形,一般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猜想与勾股定理的证明,以及对勾股定理的运用。从而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经历对数学知识的思考、新知探究与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习惯,发展学动手实践、合情推理的能力,体会数型结合的思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勾股定理文化背景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五、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勾股定理的探索与证明;勾股定理的简单运用。(二)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六、教学过程活动1①问题与情境:放映幻灯片(章前图文)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引入课题。(问题:见过会徽图案吗?它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②师生行为:教师放映幻灯片“章前图文”学生观察并发表见解。教师观察学生对“赵爽弦图”及问题是否感兴趣。③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2①问题与情境:探究(1):通过图1中面积问题的探究,你能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有什么数量关系

4、?探究(2):通过图2中面积问题的探究,你能发现一般直角三角形还具备上述性质吗?②师生行为:教师放映幻灯片并提出问题。(1)学生探究后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学生独立探究后再分组交流、讨论。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图18.1-2中直角三角形也具备“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们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合作创新的精神。活动3①问题与情境:勾

5、股定理的证明(赵爽弦图)①师生行为: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具备“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一性质呢?得出猜想:命题: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结合图形)学生动手操作(用探索勾股定理的学具拼图),合作交流探究勾股定理的证明(赵爽弦图法)。教师归纳并总结新知(勾股定理)(板书“勾股定理”及内容)。②设计意图:a.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质疑的思想。b.通过对“勾股定理”证明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赵爽弦图”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说明我国古人对数学的钻研精神和聪明才智,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c.

6、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活动4①问题与情境:例题教学,新知运用。②师生行为:a.学生思考,教师行间指导。b.教师板演,规范格式。③设计意图:切实加强勾股定理的理解、运用与巩固。活动5①问题与情境:小结与作业布置.②师生行为:幻灯片展示.③设计意图:梳理知识、总结方法,巩固新知并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七、板书设计课题勾股定理及内容例题教学学生板演学生板演八、教学反思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首先(放映幻灯片:章前图文)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

7、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活动2的思考与探究,在学生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使得学生主体能动性得到发挥、互助精神得到发扬、学生群体资源得到利用、学习潜力得到进一步开发。其三,通过活动3,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勾股定理的证明,培养学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其四是通过对例题及练习这一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新知巩固的目的。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相结合,体现出

8、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充分发挥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