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宋代茶具看当时的社会风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6卷第6期浙江树人大学学报Vol.6,No.62006年11月JOURNALOFZHEJIANGSHURENUNIVERSITYNov.2006从宋代茶具看当时的社会风尚陈俏巧(浙江树人大学人事处,浙江杭州310015)摘要:饮茶习俗的进一步发展和宋代市民社会的形成、发展使中国饮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点茶。宋代理学的发达,使宋代宫廷饮茶和地方官吏以及文人学士极力推崇以品茶为雅的做法,给茶具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理学“格物致知”、为学严谨的思想,也把宋代茶具推向极精极致的境界;而宋代社会自上而下的侈靡之风,造就了宋代独具特色的黑釉盏和金银具。茶具不仅仅是一个器具,更成为宋人标榜文雅和斗富
2、的工具。关键词:宋代;茶具;社会风尚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714(2006)06-0132-04被誉为“茶圣”的陆羽说:“至若救渴,饮之以不仅外观、造型更为精致,而且由陶瓷发展为金、银、①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中国是玉等材质。茶的故乡,因而有了茶具。茶具,是一种“纹花”,即狭义的文化,它“记录了广义的文化,反映了一个时一、宋代理学对茶具的影响代一个时候一个地区一个群体的人们的生活样②式———制度、风俗、礼仪等等”,是和特定的时代、茶具因人们饮茶的需要而产生,随着历史的演地域、习尚以及使用人的喜爱与追求相一致的。于变,它成了高雅艺术品和
3、世俗生活用品的统一体;成是,宋代的茶具烙上了市民社会的深刻烙印,又受到了文人心灵的折射,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宋代理理学的辐射。学的发达,使宋代宫廷饮茶和地方官吏以及文人学宋代市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民间饮食士极力推崇以品茶为雅的做法,使饮茶之风日渐高的发展。而贵族、宫廷的饮食以穷奢极欲著称于世,涨,形成了特有的饮茶文化,与唐代茶文化一起,共官僚士大夫以侈靡为尚。即使在宋前期“天性恭俭,同构成了茶文化史上的灿烂篇章。尤其是《茶录》③不好侈靡”的仁宗时期,其“左右侍御之人,宗戚贵广为流传后,北苑贡茶声名鹊起,冲点茶汤的方法为臣之家,弟宅园圃,服食器用,往往穷天下之珍怪,极皇室贵族和文人雅士所推
4、崇,并很快在宋代饮茶文一时之鲜明。惟意所欲,无复分限。以豪华相尚,以化中占据主导地位,茶具亦随之变化。一位不知姓④俭陋相訾。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南宋时奢名的南宋审安老人著的《茶具图赞》中,以“十二先侈之风更盛于过去。宋代自上而下盛行饮茶,但此生”为茶具命名,“锡具姓而系名,宠以爵,加以号,时饮茶的意义有所变化,饮茶的习俗和茶具的选用季宋之弥文;然精逸高远,上通王公,下逮林野,亦雅⑤也受到社会上的侈靡之风的影响,与唐朝饮茶之风道也”。宋代茶艺,处处体现了理学的影响,连器大相径庭。虽仍然以茗茶为主流,但宋代的斗茶法具也不例外,且不论这些茶具所表达的礼制规范是逐渐远离陆羽崇尚自然的茶道,而趋向
5、侈靡,茶具也保守抑或进步,其中的文化内涵一目了然。要求用凸显茶色的酱黑釉瓷碗、台盏及展托、壶等,点茶本是建安民间斗茶时使用的冲点茶汤的方收稿日期:2006-03-01作者简介:陈俏巧(1980-),女,浙江磐安人,助教。第6期陈俏巧:从宋代茶具看当时的社会风尚133⑦法,在唐代即已出现,由于《茶录》的流行而在社会于隙穴,害茶之色尤甚”。碾槽则须深而峻,轮子各阶层流行,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阶层对煎点方法的要锐而薄,以确保茶叶集中和碾茶的力度与速度。眷顾,使得所用的器具也变得十分讲究。总体而言,《茶具图赞》称“金法曹”和“石转运”,“金”和“石”宋代的茶具相对于唐代来说要简单些,但在数量和是制作材料,
6、“法曹”和“转运”是官职。“法曹”为当种类上并不比唐代少,且宋代点茶对茶具提出了更时的司法机关,可见茶碾的重要性;“转运”是指宋高的要求,促进了宋代茶具的发展。因为“斗茶”是代的“转运使”,有监察地方官吏的职责,在此比喻更加艺术化的饮茶方式,茶具直接影响茶汤,也影响茶磨的功能。斗茶的结果,而且也是斗茶的重要品评标准之一。3、茶臼,即用于捣碎饼茶的工具。《茶录》中用后来,宋代的全套茶具以“茶亚圣”卢仝的名字命“砧椎”砧茶;砧为木质;椎为金或铁质;《茶具图赞》名,称作“玉川先生”。计有:烘茶炉、木茶桶、盏茶用来捣茶的是“木待制”。茶臼也有陶瓷质地的。碾、石磨、茶葫芦、茶罗、棕帚、茶碗、陶杯、茶壶、
7、竹4、茶罗。将碾好的茶末放入茶罗中细筛。审安筅、茶巾等十二种。足见宋代文人对茶具的讲究与老人把茶罗称为“罗枢密”,“枢密”是掌握军国要政热爱。的官职,说明茶罗的重要性。茶罗以绝细而面紧为宋人饮茶,更讲究烹瀹技艺和精神享受。斗茶,佳,筛网用罗绢敷成。从茶艺与茶道精神来讲,一方面它继承了唐人开创5、煮水、候汤用器具。煮水需生火用炉,《茶的茶文化内容,并根据自己时代的需要加以发展,同经》中的生火用具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