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互动机制”的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2卷 第9期自然辩证法研究Vol.22,No.92006年 9月StudiesinDialecticsofNatureSept.,2006文章编号:1000-8934(2006)09-0053-04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互动机制”的探究———关于“去人化”倾向的思考谈 利 兵(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74)摘要:我认为学界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论是一种“去人化”倾向。因为科学、技术、社会都是概念系统或关系范畴,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自发的”,而是人(主体)根据一定的需要和环境条件发起并参与其中的活动,即人的目的性行为。因此,我在本文中
2、提出“科技—人—社会”非线性作用机制,并就“去人化”倾向的一些表现及其危害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关键词:关系范畴;主体行为;非线性作用模式“去人化”倾向;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发展”不会产生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知识究竟是静andSociety,简称STS)问题,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态系统或者动态系统,还是动态系统与静态系统的年代的美国,80年代美国的许多大学相继设立研究总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就要研究科学、技术系统中心或其他研究机构,并成立了全国科学技术与社的组成要素问题。关于科学系统的构成要素问题,会协会
3、。随后,STS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研究热爱因斯坦曾经明确指出:一门科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潮。然而,关于STS之间的作用机制问题仍未取得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是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1〕共识。学界较为普遍地认为“:STS是自然科学和社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科学作为会科学相交叉的研究领域”“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的,理论性的知识体系,是由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包括子系统,存在着要素与整体之间的自发作用和不可基本关系)为核心和由它们推导出的逻辑结论“三者〔2〕分割的互动关系”。“互动机制”论,又分为“直接互所构成的完整体系”。技术作为实践性的知识体动”和“间接互动”两类。前者认为“现
4、代科技与社:系,是由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包括基本关系)和根会作为各自相对独立的两个实体发生互动作用”;后据它们拟定的具体实施方案三者构成的一个有机整〔3〕者认为“科学技术通过:知识、技术和产品创新⋯⋯体(见图1)。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社会通过各种资源的投入作用于科学技术”(着重点是引者加的)。显然,这种“互动机制”论的要害,就是一种“去人化”倾向。1 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概念系统或者关系范畴 如图1所示,科学、技术知识,都是概念系统或(1)作为客观形态的科技知识对“经济和社会的收稿日期:2006-06-30作者简介:谈利兵(1965-),女,湖南宁乡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5、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技术美学和技术哲学。53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22卷 第9期关系范畴,也就是K1波普尔讲的“世界3”。他说:识之外。”显然“关系”是由“关系承担者,(即“事物“我指的世界3是人类精神(活动)产物,例如故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关系“新事物者”()涌现出解释性神话、工具(应理解为技术知识的物质载体并具有“关系承担者”没有的新特性。马克思也指———引者注)、科学理论(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7〕的)、科学问题、社会机构和艺术作品
6、的世界。”“客观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是意义的观念的世界———这是可能的思想客体的世人创造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什么“相对界:自在的理论及其逻辑关系的世界,自在的论据的独立的实体”。“社会实体”观的“主体空缺”,就是世界,自在的问题情境的世界。”这种“客观精神世“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马克思界”“是通过说或写而传达出的信息”,因此“客观意,语)。然而,人又不能与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完全等义的知识是没有认识者的知识,也即没有认识主体同。”的知识。”尽管“雕塑、绘画以及书籍”的“版本不同,总之,科学、技术、社会作为概念系统或关系范〔4〕内容依然不
7、变。这个内容属于世界3”。马克思畴,其本身只有潜在的效应,它们之间的互动作用只也指出:自然科学、自然技术和工业生产是“人对自能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没有什么“直接互动”。而“间然界的理论关系”、“能动关系或活动方式”和“实践接互动”论设定的中介,只是人活动时的手段。没有〔5〕关系”。由此,我认为:科学、技术是人对世界(自人使用这些“死”的东西,它不会“自发的”起着中介然、人类、社会)的理论关系和活动方式,即“通过说作用。或者写而传达出的信息”,并不是什么与人无关的“相对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