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526858
大小:25.2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4
《广深沿江高速A1标麻涌大桥吊梁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广深沿江高速A1标麻涌大桥吊梁方案1.0 工程概况 广深沿江高速公路麻涌河大桥是麻涌预制场负责范围的首座架设桥梁,根据麻涌预制场的布置和总体施工方案,全范围架设从麻涌河大桥第11跨开始、向第29跨推进,其中第11、12跨用汽车吊架设,之后在架设的梁面安装40m架桥机和两台100t高低龙门吊,架桥机向南推进架设,直至架毕第29跨,共架设25m箱梁237片。2.0 主要施工工艺措施2.1 运梁轨道变道布置运梁轨道按高低龙门吊位置的布置,布置于左幅箱梁第二、第三梁间向前延伸,两条路轨分别布置在箱梁的腹板处,待架完麻涌河大桥后改布置于右幅内边梁与次内边梁间(见沿江高速架梁运输轨道示意图,图
2、中A1-D1-E2)。2.2运梁汽车运梁方案本工程预制梁数量多、运距远(单边运距超过5km),运梁工作将是制约整体进度的关键。采用运梁汽车运梁将较好的解决该问题。2.2.1运梁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 型号:ZXLC200 载重量:200t 功率:87kw 适应坡度:纵4%横3% 轴距:130cm 轴数:主+被=3+3轮距:225cm/250cm 速度:2~40m/min2.2.2运梁汽车的操作本工程计划投入运
3、梁汽车6套,单方向各3套,在本分项工程中首先投入2套。运梁汽车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驾驶,每套车需驾驶员2人、配合工2人。梁端的湿接缝用枕木密排铺垫,保证运梁车跨湿接缝时平稳可靠,运梁路线同轨道铺设路线。梁车运行在预制梁面时保持直线行驶,并使两侧轮胎均匀压在两条预制梁的腹板处,梁面的垂直钢筋临时打弯以免刺穿轮胎,张拉坑用沙袋或枕木临时填平。运梁汽车运送最重梁(50mT梁中梁)时梁体承载能力满足要求(祥见《麻涌预制场采用运梁汽车运梁可行性分析》)。2.3 梁体的绑扎与固定1、预制梁移运的支撑位对称一致,必须用斜撑或托架使其稳定,并应用钢丝绳将梁体牢固地绑扎于运梁平车或运梁汽车上,防止其
4、倾倒造成事故。在装运预制梁时,尤其是边梁时,由于两边重心不平衡,绑扎和行车更要小心、谨慎,认真负责,确保安全。2、平板拖车的车厢长度应满足支撑点间的距离要求。构件装车时需均衡放置,务使车辆承重均匀。支撑点需垫上麻袋或木楔。支撑处梁体应加活动转盘,以免转弯时损伤构件,特别是运梁转弯时,必须认真慎重操作,要有专人指挥。3、梁体绑扎应牢固。本方案采取二点绑扎,应尽可能二点受力均匀一致,绑扎点与构件的重心应互相对称,绑扎点中心对正物件重心,并高于构件重心,使构件起吊后平稳,不致翻转造成事故。4、绑扎梁体时,吊索与梁体之间应垫以麻袋、木板以及防滑垫料,以免磨损吊索或夹伤梁体,通过预留吊环或兜
5、底绑扎于梁腹上。5、绑扎和起吊用的吊索、卡环、绳扣和梁体预留的吊环等,其型号规格应计算确定,并且不允许超出安全荷载规定。 2.4 作业前的准备2.4.1预制梁的检查验收对预制梁的外形尺寸、混凝土的强度、预埋件(含吊环)数量质量、预应力钢筋(如钢铰线,高强钢丝等)张拉结果、孔道灌浆的浆体进行检验复查,使其达到设计与规范的要求,合格者逐件签发合格证才予以吊装,否则严禁安装。准备好预制梁堆放场地的排梁图,从而确保对号入座,并于预制梁上画好安装线,以利于安装时校正。预制梁的吊点位置应以设计要求为准。2.4.2台帽的检查验收支撑构件混凝土的强度,支座垫石的砼强度,支座的质量要求,支撑结构的预
6、埋件(如支座钢板)的尺寸、标高、平面位置应合设计及规范的要求,画上安装轴线,以利安装时梁体位置。2.4.3安装机械设备的检查验收和技术、安全技术交底组织工程技术、质安、设备有关部门的人员到现场对进行作业的机具(如吊机、架桥机、龙门吊、运梁车、桁架等)进行安全、技术的检查验收,确保作业的安全顺利地进行,并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2.4.4施工通道及运输道路1、运梁车和大型吊车必须在施工通道通过,所以对大型吊车通道的路基,质量一定要保证,一般要求基层以最佳含水量的沙质土,面层用砾石,以压重型压路机分层碾压,要求土路基密实度在95%。堤岸加宽段要铺钢板,尽力保持荷载平均(祥见2.
7、5.1-1地基处理)。2、对运梁车和吊车通道路基的回填土施工实行有效的施工过程控制,专人负责,按规范分层填土、分层碾压,每层进行密实度检测,合格后再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3、作为运梁道路的已安装的预制梁必须与左右预制梁焊接牢固、梁底铺垫平整可靠,梁上的杂物清理干净,梁面的张拉预留坑用枕木或钢板垫平,梁面的垂直钢筋应临时打弯以便铺垫轨道运梁的枕木或避免刺穿运梁汽车轮胎。梁端的湿接缝间隙在轨道运梁时采用轨道梁(见沿江高速架梁运输轨道变道、轨道梁及临时砂箱图)铺垫,在其上再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