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524498
大小:3.09 MB
页数:60页
时间:2019-05-11
《何嘉祥第5课《杜甫诗三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杜甫诗三首下列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___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满眼河山,大地早非李唐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杜甫画像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生于河南巩县。曾做过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经历了使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目睹了战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感受了战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时代苦难,于是他的诗歌就成了乱离时代的悲歌。是唐朝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因而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
2、垂老别》《无家别》)等。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杜甫的经历和创作历程(一)读书和壮游时期(二)困居长安时期(三)战乱流离时期(四)漂泊西南时期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诗。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他开
3、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读书壮游时期35岁前二、困居长安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应试,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权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看管兵甲器械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语,标志着他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
4、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35至44岁共十年三战乱流离时期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45至48岁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后蜀中连续发生叛乱,他漂泊到梓州、阆州,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
5、江的船上。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文所选的三首,都是作于这个时期。四漂泊西南时期48至58岁(1)沉郁顿挫知识链接“沉郁”是指内容特点,主要指情感浑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是指形式特点,主要包括语言的刚键,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2)近体诗(1)近体诗(今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指唐初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有律诗和绝句两种。(2)律诗①字数: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②句数:一般八句(十句以上
6、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对仗。中间两联要对仗。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④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⑤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句中二四六字平仄相对,上下句中二四六字平仄也相对,联间相邻两句的二四六字平仄相同,叫“相粘”。(3)绝句每首四句,不要求对仗。其余与律诗的要求相同。读准字音暮砧()万壑()朔()漠青冢()琵琶()江渚()霜鬓()zhēnhèshuòzhǒngpípázhǔbìn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背景《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唐宝
7、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携家小乘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今四川奉节)两年左右,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在寓居夔州的当年,杜甫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自己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家仍动荡不安,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