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有效动手操作的立足点

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有效动手操作的立足点

ID:37469143

大小:3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4

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有效动手操作的立足点_第1页
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有效动手操作的立足点_第2页
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有效动手操作的立足点_第3页
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有效动手操作的立足点_第4页
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有效动手操作的立足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有效动手操作的立足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标题: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有效动手操作的立足点县名:稻城县学校:稻城县赤土中心校姓名:泽翁仁真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有效动手操作的立足点摘要:数学是小学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有效教学小学数学,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是立足于操作目标,发展学生个性;二是立足于操作情感的“身心投入”,促进主动参与;三是立足于操作形式“互动交流”促进多向学习;四是立足于操

2、作内容的“课外延伸”真正接轨生活。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动手操作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数学课程标准》以全新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刻的内涵为现代教育开辟了崭新的未来之路。《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特别是动手操作这一教学策略的实效性,真正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体验中探索,在观察交流中学习。如何发挥教学优势,组织学生进行有效操作,结合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看法。一、立足操作目标,发展学生个性;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阐述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在关注“知

3、识技能目标”的同时,还应关注数学活动中“过程性目标”的落实。过程性目标具有多元的教育价值,不仅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和发展都寓于经历、体验或探索的活动过程之中。例如,一位老师在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目标确定就分成两部分,一是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二是“过程性目标:引导学生经历‘十几’的形成过程,在操作中使学生体验‘十进制’表示数的优越性。教师只有设定了相应的“过程性目标”

4、,才会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有针对性地加以落实。针对好的学生还可以提出更高的目标:使他们能比较这些数的大小。以下“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片段,很好地说明了相关“过程性目标”和“生成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1)教师组织学生用小棒操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先提出要求:摆一摆,让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抓了多少根。(2)学生自由操作:有一根一根摆的,有两根两根摆的,有三根三根摆的……(有出现10根扎一捆的)。(3)教师参与活动:小朋友看看,那一种摆的方法最能让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抓了多少根?他是怎样摆的?(4)

5、师生共同数“一捆”的根数,引导学生感知这“一捆”既是“十个一”,也是“一个十”。(5)组织学生进行“摆数”比赛:用你喜欢的方式摆出老师报出的数。比赛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了“十个一”用“一个十”来表示的优越性。毋庸置疑,教学目标的确定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课程理念的把握状况。教师对操作目标多元性的关注,是实践新课程,落实新课程理念应走好的第一步,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步。二、立足操作情感的“身心投入”,促进主动参与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的情感燃烧起来,这样会生成更多意想不到

6、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提供他们从事数学操作活动的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留给他们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操作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他们沿已有知识逐步攀升;尊重他们在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智力与能力等多方面都存在的差异,对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多一些尝试成功的愉悦。三、立足于操作形式“互动交流”,促进多向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学中

7、教师要提供操作材料,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互动性的操作,以形成集体互动操作探究的氛围,促进多项交流,使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加大,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学生在互动中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人人都开心地、愉快地学习,感受到了获取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这样的操作形式往往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教学《圆锥体积》时,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由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推导出来的,其中包含“等底等高”和“1/3”两个要点。以前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是全班同学看教师示范操作。一段

8、时间后,学生总是丢三落四,不是忘记比较底和高,就是忘了乘以1/3。而让学生通过操作体验,互动学习后,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而且运用起来非常到位。教学时先分组实验,其中三个小组是等底等高的操作材料,而一个小组是等底不等高的,另一个小组是等高不等底的。学生通过操作,有三个小组都能得出想要的结论,而另两个组却不能得出这样的结果,为什么呢?引导别的同学到这个两个小组去发现问题的关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