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819461
大小:3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6
《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3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出示课件) 一、创设情境,教学比例的基本知识。 1、复习: 师:什么叫比例?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
2、否组成比例?出示: 9∶5和7∶440∶2和200∶10 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 师: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老师不是这样想的,老师是运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的。你们感兴趣吗? 二、教学例4 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小结: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
3、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说一说其他三个比列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2:4=3:6内项是3、4,外项是2、63:2=6:4内项是2、6,外项是3、4。2:3=4:6内项是3、4,外项是2、6师:老师也写了一个比例(板书:3∶2=5∶4),怎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你们发现的规律可能是有问题的。引导学生得出:你举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因为3∶2和5∶4这两个比是不能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很有道理!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猜想,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4、板书: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板书ad=bc(或bc=ad)(4)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师将学生所举比例故意写成分数形式,追问: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让学生算出积并结合回答板书。通过交叉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读书P44页 5、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
5、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6、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P44“试一试”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如果能组成比例,把组成比例写出来,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做“试一试”:出示“3.6:1.8和0.5:0.25”。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3.6:1.8和0.5:0.25能组成比例吗?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呢?因为3.6×0.25=1.8×0.5=0.9也就是说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所以3.6:1.8和0.5:0.25可以组成比例,(设计意图: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
6、之一,如何突出重点是教学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算一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测,合情推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将学习内容“大板块”交给学生,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尝试练习。(2)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先把每组的四个数分为两组,最大和最小的两个数为一组,其余两个数为一组,再根据每组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 哪一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6、4、18和12(2)4
7、、5、6和8因为6×12=724×18=72,6×12=4×18=72所以第(1)组可以组成比例,写成是6:4=18:12或4:6=12:18。 由于第(2)组任意两项的乘积都不相等,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练习十第1题) 3、独立完成练习十第2题。全班交流。 4、教学比和比例的区别板书:18:1518:15=24:2024:20比比例两个数相除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有2个项有4个项前项和后项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等号连接两个比(说出比和比例的区别,有助于帮助
8、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更进一步理解新知。)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第3、4题.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