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466746
大小:66.68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10
《家庭教育的二十个成功原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家庭教育的二十个成功原则一、对待孩子1.给孩子多一些宽容; “恨铁不成钢”是我们家长最常用的一句表达个人情感的话。长久以来我们把这句话认同为对家长过激行为的解释甚至将其视作一句赞美,赞美父母切切爱子心。但客观的看待这句话,是有问题的。首先,为什么“恨”——因为没有达成自己的期望,实际上是一种由失望而生的怨气。为什么失望?可能是因为付出很多没有获得相应回报,那么这里我们就要问一问:你所付出的确实是孩子本人所需要的吗?你的期望确实是孩子自己的期望吗?如果不是,孩子在这条自己原来就不喜欢的道路上走得不顺畅,那就完全是
2、很正常的事情了。如果完全是因为孩子自己的过失,如懒惰、倔强而使你失望,那么同样要找找自己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教育出这样的孩子。 孩子就像一个摸黑走路的盲人,对前面的道路一无所知,如果他们在走路的时候绊了一跤或者说是走上了一条岔路,我们是应该责怪孩子还是应该责怪领路的人呢? 孩子的领路人是谁呢?难道不是我们自己吗?所以,给孩子多一些宽容,给自己多一些要求,是多么必要啊!2.真正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对孩子的宽容并非是无原则的无限度的,宽容是建立在客观的立场上的。而如何做到“客观”呢?我们认
3、为,只要能做到“将心比心”,而不是简单地从个人的主观立场出发就能够做到“客观”。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待孩子,采用孩子能够顺利、充分接受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的达成教育目的。3.尊重孩子的情绪; 我们常常说要“尊重孩子”,但到底尊重孩子的什么,这是比较模糊的,模糊的目的必然导致模糊的结果,所以真正的尊重是否达到了,是值得怀疑的。我们应该把尊重的对象更加明确——尊重孩子的情绪。这个尊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尊重它的存在;二是尊重它的表达。在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时意识到照顾孩子的情绪;孩子在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不能粗暴的横
4、加干涉制止。4.保留孩子的面子; 孩子的自尊心在五岁之后就开始逐渐出现了,正如成人有自尊心一样,孩子的自尊心不仅是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会产生对行为的影响的。在教育中保留孩子的面子,这样的做法往往会使家长同时取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使孩子对所受教育印象深刻。5.适当承认孩子的隐私权; 关于孩子的小秘密,家长常常想:“连你都是我生的,你对我还有什么秘密?!”这种观点是必须受到质疑和批评的。孩子逐渐懂事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走出家庭小群体,融入社会大群体的过程;也是孩子逐渐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孩子逐
5、渐有了一个社会角色,这个角色也逐渐被孩子自己认同。我们习惯性把孩子放在家庭角色上,但却常常忽略甚至否定了孩子的社会角色。诚然,在家庭中,孩子是被父母监护的,有被从属的关系。但作为社会角色存在的时候,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因此,适当的承认孩子的隐私权,体现出来的正是对这种平等的承认。在平等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学会宽容,也更富有创造力。6.给孩子悲伤的权利; 这是尊重孩子情绪的一种体现,为什么专门提出来,因为孩子的悲伤最容易被家长忽略和否定。人在悲伤的时候往往最脆弱,但如果连悲伤都被粗暴的否定,往往随之而来的就是
6、愤怒的爆发。所以,接受和适度重视孩子的悲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的情绪,增强孩子自我调节的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一伤心,家长就表现出如坐针毡,好言安抚。适当安抚后给孩子一个自我调整的空间并表示出适当关切就可以了。二、要求自己7、停止唠叨,制定罚规; 在一次对口才训练的学员进行的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十个孩子中有八个半的孩子表现出对父母“唠叨”的反感。同时对家长所做的调查又发现,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承认“唠叨”所起到的教育效果几乎是等于零。这样的情况向我发出一个紧急的提示:立即停止对孩子唠叨吧!因为那是在浪
7、费精力和制造不良家庭氛围。那么用什么方式来代替呢?制定相关罚规,用明确的罚规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行为不当的时候用罚规来进行惩罚。这样的方式将解决孩子听多了唠叨却完全记不住,家长说多了唠叨却完全不见效的问题。8、多点幽默感; 在同事中间我们常常知道要体现出一点幽默感来赢得别人的好感,但在孩子面前我们却容易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食古不化,不苟言笑的看守形象。为什么我们不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在孩子面前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让爱以爱本身的自然形态出现呢?适当的幽默感换来的只会是家长形象的提升而不会是尊严的减弱。9、让孩子了解
8、你的感受; “你认真读书,家里的事儿你别管。” “你一心一意读书,只要你能读,读到什么时候爸妈都养着你。”这样的话常常被家长充满自豪地说给孩子听。承担家庭责任的深情确实让人感动,但孩子是否能够真正的体会这些话中的苦心还很难说。在我们做成人素质训练的时候曾经有过一个叫杨方的博士,讲到自己参加训练的感受:“我来参加训练就是来体会那种竞争后的快乐。我从小到大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