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018891
大小: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29
《15说勤奋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5说勤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学重点: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学过程:一、导入: 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中国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国人。(及时而巧妙地将一些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育人与教书融为一体)请生读(正音:qin)。 问:勤的右边为
2、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从“勤”字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勤奋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叫什么呀?生:《说勤奋》……师: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篇讲道理的文章,那么讲的是什么道理呢?生:讲的是“勤奋”的道理!生:讲的是做什么事都要十分勤奋的道理!师:回答正确,加10分。其实,读了课文的第一、四自然段后,你们的回答会更加具体!3、直奔主题。师:请
3、两位同学分别读1、4段,边读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道理?师:谁来说说课文讲的道理?不看书说出来就更好了!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生:我们要牢记勤奋,只有这样,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也就是“有所作为”。生:每个人要取得成功,就必须付出汗水和心血。(师:“汗水和心血”就是指……生:勤奋)师:好,回答得真棒!这可都是大家认真读书的功劳哦!二、研读事例,论证主题。(一)、抛出疑问。师:同学们,读到这儿,我想:要是课文只有这两个自然段,行不行?生:不行,这样写,我们觉得太简单了。生:当然不行,应该要举些例子来谈谈,读者就明白为什么要“勤奋”了。师:你是说,不光要讲道理,还需要摆
4、事实。(二)、练读“事实”。师:课文里谈了两位名人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故事,是哪两位?课前预习过的同学一定知道!(板书)生:一位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师:不光说出了谁,还说出他是什么朝代干什么的,预习比较充分!生:还有一位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师:对了,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勤奋的吗?生:想!师:把书读好了,你们也就知道了!师:现在自由去读课文的2、3自然段,做到正确、流畅。(三)、精读2、3自然段:A、精读第二段:师:先请一位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大家边听边用笔划出:司马光“勤奋”的词语和句子!(生读略)师:我们来交流一下,注意:用读来交流!(也就是用自己的感觉读出他的“勤奋”)生
5、:小时候,每当……一直到滚瓜烂熟为止。(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到滚瓜烂熟为止。)师:“却”字(师点“却”)表示前后做法不一样,司马光不一样在何处?读时注意一下“却”体会体会!(再读)要“躲”起来干嘛?(师点“躲”)别说,读!(再读)听出“勤奋”来了!(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到滚瓜烂熟为止。)师:继续交流!生:为了抓紧时间,他用……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
6、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师:听说过“警棍”“警察”,还没听过“警枕”呢!(师点“警枕”)“警枕”有什么用?(生读出来)有了这么个“警枕”,他睡得多吗?可见……(他很勤奋)读出来啊!(生再读)(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师:原来是这么个勤奋的人,难怪他会编成著名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而且一编就是19年。B、精读第三段:师:刚才,我们采用抓住“关键词句”朗读体会的方法学习了第2自然段,下面同学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第3自然段。生(学生自主圈划,练习朗读。)师:现在请
7、交流一下。生:“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我感觉到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出示: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师: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把这种理解用读展示出来就更好!从开头读到“名列前茅”。(出示: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