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素材D3-L41-孟子的民本思想.doc

教学素材D3-L41-孟子的民本思想.doc

ID:35977287

大小:3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4-29

教学素材D3-L41-孟子的民本思想.doc_第1页
教学素材D3-L41-孟子的民本思想.doc_第2页
教学素材D3-L41-孟子的民本思想.doc_第3页
教学素材D3-L41-孟子的民本思想.doc_第4页
教学素材D3-L41-孟子的民本思想.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素材D3-L41-孟子的民本思想.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素材第41课孟子的民本思想  一、民本思想的渊源  民本主义就是以民众为社会主体和以民众为发政施政基础与标准的政治伦理学说。“民本”一词来源于《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及《春秋榖梁传·桓公十四年》:“民者君之本也”等语。西周时代不唯以德配天,且将天与民联系在一起,“天惟时求民主”(《尚书·多方》),天成了民的保护神。周人灭商后,周公总结的一条最重要的政治经验便是敬天保民。这种敬天保民的思想到春秋时代有了进一步发展,重民众胜于敬神衹,几乎成了社会思潮的主流。西周以来,国人暴动,流亡弑君的事史不绝书。如何摆正君与民的关系,以及民在政治中的地位,一直是当

2、时亟待解决的问题。儒家创始人继承了这些保民重民的思想,将民摆在为政的首要位置,“修己以安百姓”成为孔子仁学政治观的主要内容,然而将民本思想发展成为系统理论的是战国时代的孟子。  二、孟子的民本理论  孟子说:“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孟子·梁惠王上》,)“仕者”主要指士,“耕者”指农民,再加上商贾,都是王者施政对象之内,那么,从逻辑上说,他们都应当属于民的范畴。孟子对齐王说:“取之而民悦,则取之。”这里的“民”就不能单指农民,而应当包括士在内的各阶层民众。盖孟子所说的“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孟子把

3、士和民对举,士在民之外;从广义上说,民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再加上士。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民贵君轻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朱熹解释说:“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四书章句集注》)孟子接着上文说:“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这里所说,实际涉及了君王、政权、民众的关系。照孟子的说法,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有民、天子、诸侯、大夫几个方面。社稷是祭祀土神谷神之处,如果以洁

4、净的供品按时祭祀,却仍不能免去水旱灾害,就应该变置它。社稷是一个政权的象征。这实际是说,一个政权不能起到它应起的作用,就可以改变它。一个人得到诸侯的喜欢,就可以做大夫。一个人得到天子的喜欢,就可以做诸侯。在这层层结构中,天子具有最高的地位。但是他只有得到民众,才能做天子。如果失去了民众,也就做不成天子了。孟子几次谈到汤伐桀、武伐纣的问题。桀、纣酷虐,施行暴政,受到了民众的反对,虽然他们居于君位,但实际上失去了做天子的资格,最后被汤武所灭。而汤、武能“救民于水火”,所以受到民众的拥护。在民众的支持下,他们取得了天下。可见,在孟子看来,政权的更迭,君王的易位,都取决于民众的

5、态度。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民众是基础和前提,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君和民相比,民的作用更为重要。  (二)民心决定论  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桀、纣之失民,实际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众之心。  战国时期,战争是最重要的政治活动。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条件是什么,这

6、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孟子把战争胜负的因素归结为三个:“天时”、“地利”、“人和”。所谓“人和”,指内部团结,人心所向。孟子认为,在这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人和”即是“有道”有道也就有了胜利之本:“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把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两类。他认为,正义的一方必胜,非义的一方必败,其基本原因是前者顺从了民心,后者背离了民心。所以,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  (三)尚贤与民

7、主  春秋战国时期,尚贤之风逐渐兴起。孔子曾主张“举贤才”,(《论语·子路》)但是孔子的主导思想是“亲亲”原则。孟子也要求尚贤,他认为“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公孙丑上》)是实行仁政的重要措施之一。他又说“国贤进君,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梁惠王下》)就是说,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打破尊卑亲疏的界限对贤才破格使用。孟子举贤的下限是“士”。士和庶人尽管都可以说是“民”,但他们的社会地位是不同的。前者属于统治阶级的一层,庶人是被统治阶级的一层。但是孟子毕竟主张向民众中的一部分人开放政权,这显然是对“亲亲”制度的一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