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339717
大小:62.3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23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促进作文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促进作文教学湖南省东安县白沙中心小学凡华学习研究的方法可以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来概括。而要做到这些,阅读能力是关键,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项细致、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一】利用一些好的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能力。一、介绍童话阅读法。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而童话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阅读内容,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从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一篇童话着手。阅读童话,要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弄清下面几个
2、问题:作者是怎样通过想象、幻想、拟人、夸张等方法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的寓意是什么?想象、幻想、夸张、拟人等方法对表现寓意又有什么作用?例如《卖火柴的小姑娘》作者用幻想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一个穷苦人家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因卖不掉,怕回家挨打,而蜷缩在墙角,用卖不掉的火柴来取暖,可当她划第一根火柴时,出现在她面前的竟是温暖的火炉;划第二根火柴时,她看到的是喷香的烤鸭;划第三根火柴时,看到的是美丽的圣诞树;划第四根火柴时,看到的是温和、慈爱的奶奶,奶奶抱着她向光明和快乐飞去从此,她带着微笑,离开了
3、人间。显然,这一切都是幻想,但这种幻想在那个黑暗社会中,千千万万个穷苦孩子没有温饱、没有慈爱的真实生活的反映。学生读了这篇童话,就会对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产生同情,而对造成小女孩死亡的黑暗社会表示愤慨。进一步引导学生体味夸张手法的运用,如写到小女孩出门时穿着妈妈的一双大拖鞋,为躲避马车的冲撞,小女孩把拖鞋丢了,一个男孩拾到了一只,高兴地拿回家去,因为将来他有孩子的时候,可以用这只鞋当摇篮。这个夸张的情节,显示了当时社会极端的贫困。通过这一步一步的深入,学生对童话的阅读就再也不仅仅停在故事情节,而有了更深一层
4、的内涵。所以了解童话的故事情节和表现,理解童话的寓意,分析各种表现方法对表达寓意的作用就是阅读童话的基本方法。掌握了童话阅读的方法,就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二、“抄读法”启迪学生思维,提高阅读能力。清末杰出的思想家梁启超,曾极力主张读书要作“抄录或笔记”,说这是“极陈旧、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抄录是积累资料的好方法;笔记是消化资料的好方法。在积累的基础上消化,在消化的基础上积累,如此循环往复,可以使自己的知识逐渐丰富,运用时便会触类旁通。抄读法的步骤,一是诵读,二是抄
5、写,三是记忆。贯穿全过程的思;要求学生读中思,写中思,记中思。1、随读随记,每逢读书,多多少少都能做点笔记。2、摘抄原文。发现书中好的词语,好的句子,或者认为重要的地方,就及时抄下来。3、记录心得。4、用抄写激发思考。5、用抄写帮助自己。三、“学了就用”的读书法,让学生及时获得阅读的成功感,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了就用”的读书方法是一种以用促学,学用结合,注重实践的读书方法。“学到点什么,马上就拿来贩卖”。这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常识的一句趣话,也是他几十年治学成效卓著的一个重要方法。“学了就用”
6、,可以促进思考。比如学生写一篇作文,想要把这篇作文写得更好,就想去借鉴和阅读一些文章,这时,这种无形的动力或压力,它促使你深思:这书中哪些是精华,可以为我所用……这样一思考,对所读的内容就加深了印象,再也不是什么浮光掠影,翻阅一过了o“学了就用”可以强记忆。学习中注意选择,分出哪些要用,哪些不用,这是加深记忆的第一步。此后,经过讲话或写作中的应用,又进一步加深了记忆。“眼过一遍,不如口过一遍,口过一遍,不如手过一遍”。所看内容,经过一番眼、脑、口、手诸种感官的活动,记忆自然十分牢固。【二】在课堂教学中以
7、具体方案,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以《珍贵的教科书》为例。这是一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学生在阅读中经常遇见,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有教育意义的事,需要记叙下来。因此,我在备课时不仅确定在字、词、句、章方面要传授哪些知识,而且把培养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作为教学和重点。正如《大纲》上所说:“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和作文。”那么怎样培养呢?我反复阅读、研究、思考找出这类记叙文的特点和规律,简略归纳为两点:1•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明白。2•在记叙
8、过程时,要把重要的场面、中心话语写具体生动。教学时,揭示以上规律,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按以上两点自学,边阅读、边思考、边讨论,只用了一堂课,使学生既清楚、明白、深刻懂得了这篇文章,受到了教育,学到了知识,又初步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接着,我又用了一课时,叫学生根据老师归纳的两条规律,试分析“习作选”上的同类文章。由于学生手中有了“工具”,独立实践很快就把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搞清楚了。我又设计了短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