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的历史_现状及发展趋势述评

东北二人转的历史_现状及发展趋势述评

ID:34479731

大小:451.2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06

东北二人转的历史_现状及发展趋势述评_第1页
东北二人转的历史_现状及发展趋势述评_第2页
东北二人转的历史_现状及发展趋势述评_第3页
东北二人转的历史_现状及发展趋势述评_第4页
东北二人转的历史_现状及发展趋势述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东北二人转的历史_现状及发展趋势述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研究SPECIALRESEARCH33福建艺术2014.3东北二人转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述评撰文/于海阔丑时而对唱,时而轮流接唱,时而齐唱,二人演多角,“千军万一、引言马,就是咱俩”,叙事兼代言,载歌载舞;“拉场戏”,即演员以各种角色在舞台上唱戏。二人转最初全由男性演员表演,后来旦梅兰芳指出:“京剧和二人转都是艺术之花,各有所长。”角由女演员表演,一般作简单化妆。有关二人转的研究,许多学1952年梅兰芳在当时的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观看了李泰和者都发表了意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二人转的属性、胡景岐表演的《

2、姚大娘捉特务》,对二人转艺术给予了这样的高起源、发展历程、形式演变进行考察,并提出了一些容易忽略的度评价,认为二人转通过载歌载舞的形式将人物演活,并且能问题,期望能为学界提供参考。够演现代戏,很值得京剧学习。二人转,史称蹦蹦、小秧歌、春歌戏、半班戏等,主要流行于二、东北二人转的起源:艺术融合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表演讲究“说、唱、扮、舞、绝”,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常用曲牌有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胡胡腔】【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三节板】【抱板

3、】【四平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该报现存于大连图书馆)。第七版调】【五字锦】【红柳子】【大悲调】【小翻车】【靠山调】等,伴奏乐“……本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器有板胡、唢呐、竹板等。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及歇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后语,语言风趣幽默。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长短句式。表演唱曲……”。1952年3月,辽宁省民间艺术会演在安东(今二人转的扮功讲究“二人演一角,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扮丹东)举行,“蹦蹦”改称“二人转”,随后这一名称在

4、东北推广。演人物以形写神。舞蹈动作别具一格,在大秧歌基础上吸收了1953年4月,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在北京举行,东北武术及民间舞蹈成分,肩功、腰功、步法皆有特色,尤其腕子功,代表团的节目名称由“蹦蹦”改称“二人转”,首次正式得到全国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令人称奇。绝活文艺界的承认,“二人转”这一名称也开始在全国推广。最常见的是手绢功、扇子功、手玉子和大竹板。二人转的四大流关于二人转的起源,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王铁夫①、靳蕾②、派风格不同,有“南靠浪(舞),北靠唱,东讲板头,西耍棒”之说。陈

5、钧③、孙红侠④认为二人转起源于莲花落,任光伟⑤、冯娴(王凤二人转集秧歌性、鼓书性、滑稽性、杂技性、戏剧性于一身,表演贤)⑥、王木箫⑦、杨朴⑧认为二人转起源于东北大秧歌,李映⑨⑩、讲究“说、唱、扮、舞、绝”,传统的演出形式包括:“单出头”,即一赵凤山輥輯訛、徐杰輥輰訛认为二人转起源于萨满祭祀歌舞,宁业高更是人且唱且舞,演一角或多角,类似独角戏;“双玩艺”,即一旦一语出惊人:“安徽是二人转的故乡,二人转根在安徽凤阳,其艺作者简介:于海阔,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讲师,文学博士。⑧杨朴《二人转的“亲子”鉴定——二人转起源于东北

6、大秧歌而并①王铁夫《二人转研究》,春风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第2页。非山西莲花落》,《戏剧文学》2011年第6期。②靳蕾《二人转编曲研究》,《艺术研究》1993年第1期。⑨李映《满族文化与东北二人转-也谈二人转的源流问题(上)》,③陈钧《二人转音乐与莲花落》,《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戏剧文学》1996年第3期。3期。⑩李映《满族文化与东北二人转-也谈二人转的源流问题(下)》,④孙红侠《二人转起源问题再辨》,《戏剧文学》2008年第3期。《戏剧文学》1996年第5期。⑤任光伟《艺野知见录》,春风文艺出版社

7、1989年版,第48页。輥輯訛赵凤山《论二人转起源于萨满歌舞》,《满族研究》2003年第4⑥冯娴《东北二人转音乐》,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50-期。251页。輥輰訛徐杰,陈明大《萨满祭祀———东北二人转表演艺术之魂》,《长⑦王木箫《二人转的源流》,《艺术研究》1999年第6期。春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专题研究SPECIALRESEARCH34福建艺术2014.3术母本就是名闻天下的艺术奇葩——凤阳花鼓。”①杨朴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二人转进行了原型阐释,认为“二人转的文化之根在5000多年前的东北女神文明

8、文化模式之中,”②“二人转起源于红山文化圣婚仪式的‘二神转’;圣婚仪式的‘二神转’是由萨满装扮表演的原始戏剧;萨满主持的‘二神转’经由东北民族民间舞蹈逐步转换为东北大秧歌;东北大秧歌的‘一副架’转换成二人转。”③然而,二人转的形成和发展是东北文化同中原文化相结合、多种艺术形式相融合的结果,这一点得到了学界普遍的认同。例如:李威提出“二人转在东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